搜索
 

拥抱生态共赢 长三角共创绿色发展“朋友圈”

2023年06月06日 10阅读 来源:新华日报

联合整治一条河,一池碧水润泽两岸百姓;共同监测一片天,清新空气沁人心脾;协同打造绿色产业链,走出一条生态发展之路……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聚焦“生态绿色”这个发展“关键词”,告别过去各扫门前雪的“独角戏”,四手联弹生态“协奏曲”,一个更高颜值的美丽长三角呼之欲出。

跨域共治,从“联合”到“融合”

上海青浦最西端的金泽镇与苏州吴江汾湖高新区的交界处,一汪碧水波光粼粼,连接起元荡湖与太浦河。这片2900亩的水域拥有一个极富江南韵味的名字:雪落漾。

很难想象,如今这片清澈沉静的水面,曾一度沦为水葫芦泛滥的“两不管”地带。过去雪落漾的中轴线上,一排矮矮的木桩架着围网,让湖泊管理产生“一分为二”的割裂感。

“地区有界,但环境无界。我们在原有的联合河湖长制的基础上,创新推进雪落漾一体共治。”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副镇长吕剑说,界湖两岸原先在管理体制机制、管养范围标准、财政投入等方面均有不同,如今同一个交界河湖,同一个养护标准,同一个管养单位,同一把尺子监督考核,真正做到“一体”治水。

“有界”到“无界”,雪落漾的蝶变是长三角携手治水的一帧缩影。长三角山水相连、河湖相通,面对“上游要发展、下游要喝水”的水系治理难题,近年来,沪苏浙皖共同推进长江、太湖等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跨界水体水环境整治,长江、太湖流域及入海排污口整治率进一步提升,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始终保持Ⅱ类,展现出生态绿色发展中最亮的基底。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横跨苏浙两省的太湖,是长三角地区的“大水缸”,从蓝藻“重灾区”到连续15年实现“两个确保”目标,太湖的风姿重现离不开流域城市的携手合作。

2007年以来,无锡累计投入1100亿元治理太湖,每年为太湖换两遍水;2007年至2022年,无锡全市累计打捞蓝藻2055万吨,占全太湖打捞量的90  %以上;湖州搬迁关闭了太湖沿岸5公里范围内所有工业企业,清除太湖水面和周边水域养殖围网1000余亩,率先发布“污水零直排区”“1+3”地方标准……一个个数字,记录着长三角兄弟省市跨区域生态共保的坚定信心与坚实举措。

水无界,气无边。为了守卫蓝天,近年来,长三角区域内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实现共享,联合进行空气质量预测预报。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专项启动“长三角PM_2.5和臭氧协同防控策略与技术集成示范”项目,三省一市生态环境科研和监测部门与高校等科研团队精诚合作,截至目前已为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绿能澎湃,让“风景”变“丰景”

全长365公里,路面用黑色沥青浇筑,中线用红、黄、蓝三色标记,形成了全国最具特色的彩虹路,这就是“溧阳1号公路”。

一条农村公路,变成新晋网红,给溧阳带来旺盛的人气。“通过‘大环小圈、内连外引’的路网体系,连接220多个乡村旅游点、62个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真正使溧阳成为一个‘大景区’。”溧阳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李国荣说。

2022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江苏省政府和浙江省政府联合印发实施《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方案》。作为宁杭生态经济带上的一员,以生态经济著称的溧阳,近年来新能源产业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动力电池产业成功入选“国家队”;南京江宁区持续推进江宁开发区碳排放评价试点、麒麟科创园打造低碳智能产业园,推动光伏、氢能、储能等清洁能源示范运用;在宜兴,高端电缆、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和光电子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8.4  %……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经济,宁杭生态经济带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2022年8月举行的第四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长三角碳中和产学研联盟揭牌。这个由上海交通大学携手5所高校、4个研究院所和13家企事业单位共同发起成立的联盟,旨在凝聚长三角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集团及国内外科技界的智慧和力量,从能源全生命周期,形成切实可行的长三角碳达峰碳中和体制机制、产业转型与创新技术发展路线,为全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长三角解决方案。

长三角是经济重镇,也是能源资源消耗重地,因此协同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至关重要。在一系列政策的带动下,长三角光伏产业和风电装备制造发展势头良好。嘉兴是浙江光伏产业的一大重镇,光伏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安徽滁州定位为“世界光伏之都”,光伏组件、电池产量占全国10  %,光伏逆变器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前列;江苏盐城正在打造“东部光谷”,光电产业园已入驻包括天合光能、阿特斯、润阳等一批光伏产业龙头在内的各类企业120多家,正全力打造千亿级光伏产业集群。

创新机制,由“协同”到“共识”

放眼整个长三角,一块占地2413平方公里的区域格外引人注目——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示范区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

2019年11月成立以来,示范区就承担着为一体化发展探路的使命。正如示范区的名字所言,近4年时间里,这片土地上孕育出重点跨界水体联保共治机制、示范区生态环境管理“三统一”制度、示范区环评制度改革集成等22项制度创新成果。

2020年9月30日,沪苏浙两省一市9部门联合印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方案》。目前示范区已初步实现跨界区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生态环境管控的无缝衔接;2022年9月,两省一市生态环境厅(局)和示范区执委会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完善示范区跨界饮用水水源地共同决策、联合保护和一体管控机制的通知》,进一步加强示范区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共同决策、联合保护和一体管控;此外,两省一市生态环境部门会同示范区执委会还共同制定《示范区生态环境管理“三统一”制度建设行动方案》,率先创立了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

体制机制的创新,激发出“攥指成拳”的合力。随着联保共治机制不断深化,示范区环境质量尤其是重点跨界水体水质持续稳定改善,太浦河跨省界断面水质连续3年年均值达到Ⅱ类以上,淀山湖、元荡等重点跨界湖库已经提前达到2025年水质功能目标。

2018年苏皖两省率先建立长江流域跨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滁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用2000万元“对赌”滁河水质;到2021年三省一市人大共同出台《关于促进和保障长江流域禁捕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长三角建立长江口禁捕管理工作协调机制,联合开展长江口非法捕捞专项整治行动;再到长三角地区已召开8次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会议,逐步形成国家指导、地方担责、协作分工的协同治理工作机制……一项项体制机制的创新探索,一步步打破行政壁垒、携手共保的绿色故事正在整个长三角不断上演。(沈佳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