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4年多来,长三角地区不断增强政策协同、深化分工合作、凝聚强大合力,着力当好经济压舱石、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勇挑重担、走在前列。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取得了哪些积极成效,下一步将如何发力?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
问: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发展成果大量涌现,总体上取得哪些成效?
答: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沪苏浙皖四省(市)和有关部门,围绕长三角地区“一极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聚焦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以及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创新共建实现新突破。科创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堵点卡点逐步破除,“科创+产业”的道路越走越宽广。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稳步推进。四省市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加强协同合作,长三角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加快形成。
协调共进形成新格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探索、长三角全域集成推进的一体化局面初步形成。沪苏浙8市(区)结对合作帮扶皖北8市加力推进,皖北承接产业集聚区建设进展顺利。轨道上的长三角、水上长三角建设加快推进,长三角高铁营业里程约6700公里。
绿色共保展现新图景。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制度体系初步形成,2022年5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中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92.1%、同比增长3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太湖、新安江—千岛湖流域等跨界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建立。
开放共赢迈出新步伐。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以“五自由一便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型开放体系总体形成。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加快建设,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一核”辐射带动北南向“两带”、“两带”支撑服务“一核”的协同开放格局加快构建。
民生共享得到新提升。公共服务领域、项目、保障范围等跨省协同有序推进,一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长三角全域实现医保“一卡通”,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41城市全覆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服务事项进一步增加,长三角人民群众异地享有公共服务更加便捷。
问: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答:狠抓《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落实落地,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地方和部门重点开展了五方面工作: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台一批规划政策。出台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8个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制定一体化示范区、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2个重点区域总体方案,针对虹桥国际开放枢纽、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等跨界区域制定出台一系列建设方案,基本搭建起战略实施的“四梁八柱”。
聚焦重点难点,努力办成一批大事要事。推动建立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推进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体化运作,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积极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推动健全太湖治理协调机制,指导建立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机制,支持皖北等相对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
突出示范带动,复制推广一批制度创新经验。复制推广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38项制度创新经验,总结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浙江省嘉善县盘活存量土地的经验做法,不少经验已经在长三角乃至全国重点区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瞄准短板弱项,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重大项目库并实施“挂图作战”,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债券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强化重点项目用地用海用能等要素保障,加快建成一批标志性工程。
围绕形成合力,加大统筹协调工作力度。印发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制定年度重点工作安排,建立健全重点政策文件落实工作机制,强化重点工作任务协调推动和督促检查。
问: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动力源地区之一。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哪些初步考虑?
答: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提升长三角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深入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促进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协同联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转移,加强城市间优势互补和上下游协同,全面提升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加快建设沪苏湖铁路、通苏嘉甬铁路,高效推进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统筹跨区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水利发展布局,建设长三角智慧物流体系。
加快建设幸福宜居长三角。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实施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跨流域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湿地等重要生态空间保护。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高数字化、精细化、协同化治理水平,提高长三角居民异地工作生活保障能力。
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更好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深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建设,促进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能级。
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持续深化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建设。推进浙江嘉善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点建设,打造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典范。加快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深化沪苏浙城市与皖北城市结对合作。
《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16日 06 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