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安宁市立足现代化工业城市的定位,统筹利用市域内企业、大型商超、职业院校等资源,着力抓住就业这一民生之本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最有效载体,探索“企业+社区”“商超+社区”“产业+人才”“教育+社区”互嵌式模式,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让安宁成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美好家园,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合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企业+社区”,打破传统重工业城市转型升级带来的壁垒
安宁市通过建立“两个清单”,企业、社区定期交换资源清单、需求清单,列出双方能够提供的服务及需要协调解决事项,企业利用资源、人才等优势帮助社区解决困难,社区帮助企业职工解决子女上学、物业管理等难题,让职工专心工作、安心生活,成为“新安宁人”。社区与企业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一起开展“手拉手”“结对子”等各类群众性联谊活动,让各族群众在与邻为亲、与邻为善、与邻同乐中增强“五个认同”。
企业、社区开展“嵌入式合作”,紧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主题,将企业管理模式与社区治理模式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各企业退休职工文化高、觉悟高、积极性高的“三高”优势,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微宣讲、关爱弱势群体、爱心帮扶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城市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广阔平台,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共建美好家园。
“商超+社区”,打造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朋友圈”
打造“家门口”的“幸福圈”。在安宁市,奥特莱斯、万达广场、吾悦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与辖区便利店、快递等各种服务业形成多种业态资源汇聚融合、开放共享,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层次、个性化、高品质生活需求,让各族群众更多地享受到“15分钟生活圈”带来的便捷,打造“宜居、宜业、宜养、宜学”的多元空间集群,让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成为居民“家门口”的“幸福圈”。
“商超+社区”互嵌式模式也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生活圈”。安宁市利用商超人流多、平台广的优势,社区与各大型超市在“6·18”“双十一”等节日开展社区邻里节、促销活动,年均接待客流1550万人次,既有利于商超自身发展,又能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促使各族群众逐步由空间嵌入拓展到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各商超还成为各街道鲜花、红梨、葡萄、土鸡等特色农产品销售的重要平台,帮助解决就业1万余人,让各族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帮助各族群众增加收入、提高技能、拓宽视野、更新观念。
“产业+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安宁市围绕增强人才满意度,用心用情做好身安、业安、心安,全方位构筑近悦远来、宜居宜业的良好人才环境。举办“螳川人才杯”“五小”岗位等创新创业比赛,发放“兴安计划”各类补贴279.95万元,惠及企业单位47家、毕业生460人,惠企拓岗、引才留才成效显著。建立“螳川人才”培育项目机制,通过项目化运作开展人才培养研究,分三类进行扶持。目前共组织开展4轮“螳川人才”培育项目评选,390个申报项目中共有71个成功立项实施,助力培养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才400余名,扩充乡村振兴人才2000余名,建设了一批化工新材料产业和传统文化领域人才队伍。
安宁市打造企业人才绿色专线,制定“安企人才十条”,从人才、资金、项目给予政策性全方位保障;聚焦产业发展,搭建大学生见习实习平台,为企业招引了一批切合需求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加大“螳川人才”培育项目倾斜支持,以“项目+”模式刺激企业开展人才培养研究,举办“云上兴安”专题活动,支持295名青年人才来安创新创业。
“教育+社区”,构建“校地企”共享新平台
安宁市通过定制“兴安计划”帮扶政策,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云上职播”、“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等活动,加强对各族大中专毕业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提供有针对性的“订单定向式”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提高就业创业能力,2022年提供有效岗位15761个,各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达90 %以上,以就业创业推动互嵌式发展。
搭建社区群众与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安宁市构建“1+N+M”的院校与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组织体系,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统筹社区和院校资源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组织开展了中华文化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讲比赛等活动10余次,促进相互了解,让各族学生能够融入安宁、留在安宁、服务安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