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重庆救助通’微信小程序—选择申请救助类型—上传身份证照片—签署授权书……”8月22日,万盛经开区南桐镇支路社区居民王友文在社会救助工作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用手机一步一步进行着社会救助申请。
“重庆救助通”是我市推动救助事项“掌上办、指尖办”的一项重大举措,社会救助从申请、受理到核查、审核确认,所有流程全部线上进行,为老百姓提供了便利,让他们少跑路,在家也能“掌上办、指尖办”社会救助事项。“重庆救助通”已扩面到36个区县,每日线上申请量在1000例左右。
主题教育期间,市民政局通过广泛调研,连发三个文件,要求“重庆救助通”在今年9月全市上线推广应用,打通困难群众快捷高效获得救助的堵点、数据传输信息共享的壁垒,加快推进社会救助“一件事一次办”。
线上申请、刷脸授权
“重庆救助通”方便群众
据了解,在民政部“救助通”核心功能模块基础上,2022年,我市将“重庆救助通”纳入数字民政创新突破整体规划,并于2022年4月在渝中区试点,今年4月扩面到10个区县。
该系统的市民端为微信小程序“重庆救助通”,后台端为重庆市社会救助综合信息平台。一年多来,我市在民政部“救助通”的“救助申请、电子授权、生存认证、进度查询”等功能基础上,本地化开发拓展了“救助证明、救助公示、工作人员入口、政策宣传、监测预警”等5大功能,形成了具有重庆辨识度的“重庆救助通”应用。
“重庆救助通”有何创新之处?
重庆市最低生活保障事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传统模式下申请社会救助需要困难群众亲自到社区或是街道办事窗口,大多数困难群众文化素质不高,经常会出现材料交不齐的情况,多次递交申请材料属于常态。
“重庆救助通”为出行不便、交通不畅、远在异地、政策不熟、信息不通的困难群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救助事项申请、办理、查询等服务,实现了申请社会救助“掌上办”“指尖办”。
记者见到,困难群众申请社会救助,可点开“重庆救助通”微信小程序上的“申请救助”功能,仅需要拍照上传身份证照片,填报本人及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在线签署核对授权书,即可完成低保、特困、临时救助、低保边缘等社会救助事项申请,无需群众或者工作人员往返奔波提交收取纸质申请资料。没有智能手机的群众,可由亲朋好友等帮办代办。
如此一来,重庆的社会救助申请也从白天的工作日办公接件,延长到了24小时可随时在线发起。
“还有过去令基层救助工作人员‘头大’的经济核查授权,‘重庆救助通’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了。”该工作人员介绍,传统工作模式下,为了掌握救助家庭的真实经济状况,困难群众及家庭成员需要到乡镇(街道)进行当面签署核对授权。
“重庆救助通”小程序端设有在线签署核查授权功能,申请救助家庭成员或相关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在手机上就能完成签署核查授权书。
目前,我市已与民政部低收入家庭认定指导中心建立了同步启动部、市两级信息核对工作机制,实现了信息核对的“一次授权、全网通办、异地可办”。困难群众进行个人电子授权后,即可实现部级、市级、区级、镇街四级同步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包含全国证券、住房、婚姻等6大项,以及14个市级部门的38大类信息,镇街同时启动入户调查,实现社会救助核对工作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跨省域协查,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精准度”。
记者了解到,目前“重庆救助通”每天有1000多例申请量,办理时间由原来的30个工作日缩短至10至20个工作日。
为进一步增进惠民有感,市民政局还要求全市进一步优化办理流程,简化审核确认程序,减少申报要件,对没有争议的救助申请家庭,可不再进行民主评议。最大限度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限、提效率,让困难群众获得救助的等待时间更短。
手机录入数据、线上资格认证
基层工作者轻装上阵
记者在部分镇街采访了解到,随着“重庆救助通”广泛上线,不仅困难群众从申请到审核确认周期大幅缩短,基层救助工作人员的效率和服务质量也显著提升。
渝中区两路口街道社会救助工作站站长曾晓华从事社会救助工作已15年。他介绍,社会救助申请由传统的线下办理转为“重庆救助通”线上办理后,大幅减少了人工审核,救助申请、救助待遇资格认证、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救助证明出具、入户调查等方面均实现了“掌上”办理或系统自动完成,避免了过去基层多系统切换、数据重复录入等情况,效率和准度上均超过传统线下模式。
“比方说在入户调查阶段,过去我们习惯把调查情况记在笔记本上,一天走访若干家后再回到办公室统一录入。”曾晓华告诉记者,有了“重庆救助通”,他们随时调查随时用手机录入信息,系统后台自动保存,不再重复录入。
“改变明显的还有待遇资格认证。”曾晓华说,传统模式下基层工作人员需及时对在册救助对象的生存和生活状态进行确认,避免死亡、刑拘人员继续享受救助待遇,造成救助资金误发。而为了弄清楚救助对象的生存状态,他们一般会请救助对象每月或每季度到街道行政服务大厅签字报到,或电话沟通,或入户调查。这些传统方式对于基层工作人员来说效率不高,对于救助对象来说既奔波费力,又耗时费钱。
曾晓华点开小程序告诉记者,“重庆救助通”上设有“待遇资格认证”功能,已获救助的困难群众,可定期扫脸识别进行生存状况验证,大大减轻了群众和基层工作负担。
“有了‘重庆救助通’强大功能做支撑,现在我们轻装上阵,腾出了更多精力开展入户走访、主动发现、动态监测等服务。”曾晓华说。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提升“重庆救助通”知晓度、应用率,各区县正广泛培育帮办、代办队伍。垫江县就依靠社区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网格员等组成“帮代办”队伍,为自主申请有困难和无法自主申请的群众提供“线上智跑”和“线下代跑”服务。
动态监测、扩展功能
困难群众“一件事一次办”年底实现
据重庆市最低生活保障事务中心统计,“重庆救助通”上线以来,累计共收到救助申请总量44341人次,签署核对授权书53075人次,待遇资格认证195443人次。经调查核实,已对符合条件的9591人给予保障;另外还有办理中12651人;对暂不符合条件的20495人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进行动态监测。
“这个动态监测非常重要,它能帮忙找到可能存在困难的群众,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重庆市最低生活保障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我们发现困难群众的方式主要是依靠“铁脚板”,通过整合网格员、社会救助协理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资源力量,对困难群众进行动态摸排,效率不高。
现在,我市以“重庆救助通”为牵引落实社会救助数字化改革,不断夯实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库,通过数字赋能健全主动发现机制。
目前,我们已将在册低保对象、在册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近一年临时救助对象、易返贫致贫人口、近一年内退出保障对象、通过“重庆救助通”申请救助未通过人员等7类人员纳入低收入人口监测范围,对低收入人口建立了10个监测预警模型,将低收入人口与市级归集的死亡人口信息、刑拘在押人员信息、家庭新增人口信息、残疾人信息、家庭婚姻状况变化信息等5类数据进行交叉比对,形成预警信息,并定期下发相关区县进行核实,对确需救助对象及时实施救助,对于不再符合救助条件的,及时终止救助。
记者还了解到,依托“重庆救助通”应用,目前,我市发展改革、民政、人力社保、住房、城管、医保、广电、电力等部门正联合制定意见,有望在今年底全面开展社会救助“一件事一次办”。
届时,我市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等资格的困难群众在医疗救助待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登记、有线电视费减免、垃圾处置费减免、电量电费减免等方面,可享受“免申即享”服务。(记者 张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