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浙江:低碳转型逐“绿”前行 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09月01日 10阅读 来源:经济参考报2023-07-25

盛夏时节,走进国家级绿色工厂——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只见厂区绿树成荫,屋顶光伏全覆盖,太阳能发电入网,生产生活用水循环利用,实现废水零排放。车间里,3名工人可完成两三百米长的流水线作业,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运转高效。

通过绿色低碳化改造,久立特材实现吨钢产量天然气消耗下降25 %、电消耗下降10 %、水消耗下降13 %,单位产量碳排放量下降了11 %。与此同时,绿色低碳倒逼企业加速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创新产品工艺、提质增效,在高端不锈钢管材领域打造竞争新优势。

浙江以传统产业低碳转型、新兴产业培大育强、生态产业价值转化等方面为主线,以建设绿色低碳工厂、绿色低碳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为抓手,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

绿色低碳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竞争力,新兴产业也纷纷加快绿色发展步伐。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绿色制造理念贯穿于材料选择、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及废旧物料处理等环节,其所研发的光学膜不仅具有高亮度及均光效果,而且生产能耗进一步降低。宁波禾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将废弃塑料和木粉进行融合,这种木塑复合材料产品远销海外,在变废为宝的同时,实现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是绿色低碳转型的生力军,浙江引导龙头企业带动提升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在价值链上实现绿色化和数字化。

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浙江天能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正在探索动力电池“绿色重生”模式。“我们亩均税收超过65万元,是浙江省规上工业亩均税收的两倍,这都是绿色发展带来的红利。”浙江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介绍,企业除了自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还在全国22个省区市建成蓄电池循环回收试点公司,通过“回收—冶炼—再生产”闭环式绿色产业链,每年可处理100万吨废旧铅蓄电池,每年可减少铅矿开采2000多万吨,再生60万吨贵重金属新材料,节约标煤超过12万吨,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多赢。

浙江推动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向绿”。在掌握电力、能源和碳排放数据的基础上,浙江省能源大数据中心探索电能碳协同路径,构建了行业细分的碳排放核算模型,为节能降碳提供“碳视角”,形成4.7万家企业碳名片,2168个重点项目、超43万项个人碳积分的实时数据,相当于每个主体都拥有了一张“碳身份证”。

为了让重点用能企业及时掌握用能情况,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探索节能降碳数字化治理体系,通过“节能降碳e本账”应用有效支撑重点领域企业用能预算管理、能耗在线监测、用能权交易、碳金融等节能降碳需求。如今,3854家1000吨标煤以上重点用能企业用能信息已接入平台,接入率达98.3 %。

绿色制造体系的构建正带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转型,为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浙江省统计局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浙江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增长25.9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29.3 %和60.5 %,先进制造业持续发展壮大。

根据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今年印发《浙江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到2025年,浙江要建成500家绿色低碳工厂和50个绿色低碳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6 %以上,力争下降18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 %以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