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三角41城上半年成绩单:万亿俱乐部排名有何变化

2023年09月01日 10阅读 来源:第一财经 2023-08-10

长三角41城上半年成绩单目前已全部出炉。这些数据折射出长三角经济、产业哪些变化?长三角万亿俱乐部城市排名有何变化趋势?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公开数据发现,长三角41城中,共有8个城市的上半年GDP5000亿元,6市增速达到或超过8 %

从省份看,长三角三省一市的GDP增速均超过6 %,高于5.5 %的全国增速。同时,三省一市的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呈现稳步增长趋势。

连云港增速第一

长三角41个城市中有35GDP增速跑赢全国水平。其中,江苏连云港增速最高,为12.9%;随后的是上海(9.7%)、舟山(8.4%)、宿迁(8.1%)、徐州(8 %)、淮安(8%)。

作为长三角龙头城市,上海2023年上半年GDP总量突破2万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12亿元,同比增长1.5 %;第二产业增加值5082.60亿元,增长15.1 %;第三产业增加值16272.45亿元,增长8.2 %

除上海外,还有七市GDP超过5000亿元,江苏有4市,分别是苏州、南京、无锡、南通;浙江为杭州、宁波;安徽为合肥。

作为最强地级市,苏州上半年GDP增速为4.7 %GDP总量在41城中排名第二。苏州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7 %;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1 %,比一季度提高6.8个百分点。

GDP规模紧随苏州的杭州上半年增速为6.9 %,工业企稳回升明显,上半年杭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08亿元,同比增长1.3 %,比一季度回升3.4个百分点。从新兴产业看,环保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7.6 %9.2 %,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6.37.9个百分点。作为杭州经济发展重要推手的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 %

9627d4f6-5601-44ec-ac15-14aa0cfc5eff.png

41城中GDP增速最快的连云港,今年上半年GDP总量为1955.9亿元,同比增长12.9 %,其第二产业增加值上半年同比增长21.3 %。虽然连云港去年GDP总量在江苏省垫底,不过按目前的增势,有望超过前面的宿迁。

另外,在长三角的几个GDP万亿城市中,2022GDP总量排在第八位的南通在今年上半年超越合肥排名第七,达到6032.4亿元。放在全国主要城市来看,南通排名也上升了5位,是今年上半年排名提升最快的城市。随着2020年沪苏通铁路的开通,解决了南通此前向南不通的难题,让这个沪苏通铁路的北端起点加快了与上海以及周边城市的连接。

除了8个万亿俱乐部城市,长三角最接近GDP万亿级的城市是常州。2022年常州GDP总量为9550.1亿元;今年上半年达4525.4亿元(去年同期为4264.6亿)。常州今年上半年7 %的经济增速,高于其年度5.5 %的目标。照此速度,常州今年实现GDP万亿目标悬念不大。

工业是重头

制造业对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质量至关重要。工业仍然是长三角地区稳增长的压舱石。

分省份看,上半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797.92亿元,同比增长11.8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 %;江苏第二产业同比增长7.1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 %,其中制造业同比增长8.6 %;浙江第二产业增加值15800亿元,增长4.7 %,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7个百分点;安徽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增加值9661亿元,增长6.5 %。其中,安徽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4 %,是全国制造业增幅的两倍。

工业增加值增速第一的浙江舟山,增速快于浙江省10.5个百分点,连续第16个月在浙江保持首位。在重点产业上,舟山的化学原料、汽车制造、电气机械等行业表现亮眼,分别增长14.4 %12.9 %10.4 %

上海在工业增加值率先突破万亿元(2021年)后,继续瞄准上海制造。根据不久前发布的《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上海提出力争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超过1.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 %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工业增加值增速最快的城市中,苏北城市表现突出,除去连云港上半年数据尚未公布外(15月增速第一),宿迁、徐州两市的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率分别达到12.2 %9.3 %

安徽合肥的汽车、光伏产业突出,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 %,较一季度、去年同期分别加快53.2个百分点。

目前,长三角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在全国已形成产业优势集群。例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约三分之一,近三年获批新药数量在全国占比为70 %。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约为三分之一,企业数在全国占比达到30 %

6d2f622d-34a2-46c0-960e-1a9bf0c787a0.png

新动能产业带动

上半年,长三角经济数据也显示出新动能产业带动明显。

江苏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49.6 %41.1 %,比去年同期分别提升0.71.3个百分点,尤其新能源相关产业。浙江全省的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25.9 %9.4 %8.4 %。安徽汽车行业增长42.6 %,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达30.6 %。光伏行业迅猛增长99.9 %,贡献率29.2 %

不过,目前三省一市的产业分工协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根据今年发布的《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2》,相对而言,产业联动和环境支撑两个指标发展增速稍显缓慢,当前和未来需要不断探索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新路径,营造区域一体化的科技创新环境。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统计评价研究室副主任张宓之博士建议,长三角应加快培育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同时,加快推动一般制造业转移,形成长三角梯次有序的产业布局,逐步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协同发展大格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