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因国家战略而生,在服务大局中持续发展。自1990年4月18日正式开发开放以来,浦东就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的重要缩影,对上海和全国发展起到了独特的前瞻探索和战略促进作用。2021年7月1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公布,支持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打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窗口,掀开我国现代化建设纵深推进的崭新篇章。
一、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认识浦东引领地位的逻辑转换
浦东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未来历史征程的重要缩影,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就是立足新时代新特征新基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引,探索新实践,谋求新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新范例,为世界推进现代化提供中国样本。
(一)立足新时代新起点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
进入21世纪的第3个十年,世界经济形势出现重大转变: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全球经济重大衰退,伴随着经济的艰难复苏,全球化收缩趋势明显加快,各国重振国内经济造成持续的内卷化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这个新时代既是人类的新时代,也是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是现代化发展的新起点。
(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引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实现了思想理论的与时俱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系列重要论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是迈向下一个发展阶段的统领思想,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新的内涵。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方位,系列思想深刻阐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原则。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现代化的经济建设指明了具体路径,是基于新发展阶段、新时代要求、新环境变化,特别是基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机遇与挑战,精准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论断。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新实践探索
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20》显示,世界现代化国家全部为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现代化水平处于初等发达国家行列,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较大;在国内部分发达地区开始第二次现代化的同时,地区现代化的不平衡性非常突出,呈“东部高、中西部低”的区域差异,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此,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核心任务仍然是发展现代化的生产力,引领制度型开放和突破性改革,以思想解放的引领者、自主创新的新高地、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节点、城市治理的示范样本,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无人区”,引领后发区域的现代化实践,为全国迈向现代化探索经验,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窗口。从方向维度看,引领区定位指向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即浦东“绝不能仅就上海、就浦东一地而论”,必须牢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紧扣国家现代化目标。从内容维度看,作为地方区域,浦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并非无所不包、全面涵盖,而是更多体现在高水平改革开放方面,关键核心则在于“功能”。从空间维度看,引领区建设任务并非仅靠浦东一区独自承担,必须依靠上海、依托长三角乃至更大区域合力推进,包括但不限于涵盖浦西、“五个新城”、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等,这也是中央开发开放浦东初衷的延续。
二、 浦东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战略定位与具体内涵
《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引领带动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更好服务全国大局和带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这标志着浦东在开发开放30多年的进程中,已由现代化建设的追赶者迈向现代化建设的“领头羊”,也意味着中央要求浦东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在更高水平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肩负起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这主要体现在:
(一)对标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
《意见》明确提出浦东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视察时,多次提出上海要“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要“瞄准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优化政务服务,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因此,浦东引领区建设的定位,就是要立足高远,通过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战略优势,积极成为全球顶尖标杆,能够彰显卓越全球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突出首创性和引领性改革成果,进而为全国提供经验借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谋篇布局。
(二)立足国家战略和全球引领
浦东引领区的定位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加以认识,要“跳出浦东看浦东”,把引领区的建设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谋划结合起来理解,要从加快构建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部署视角出发来加以推动。在此基础上,赋予浦东“改革精神与创新气质新的时代内涵和意义,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勇担重任”。
(三)强调制度建设的整体效应和系统集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新区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浦东要“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要“加强重大制度创新充分联动和衔接配套,放大改革综合效应,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要“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提供高水平制度供给、高质量产品供给、高效率资金供给”。浦东将“更加注重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2围绕“四个重大”(重大改革开放任务、重大支持政策、重大功能平台和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谋划设计各类改革举措,开展综合改革试点,以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进而形成和放大浦东改革开放的综合效应。
(四)转换动能再闯新路
早在2010年,习近平同志在浦东调研时就提出:“浦东发展的意义就在于发挥窗口作用、示范意义,在于敢闯敢试、先行先试,在于排头兵的作用。”浦东新区的这种引领,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前4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一个40年将面临国内外新的艰巨挑战背景下形成的。当前,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已经到了担子更重、“啃硬骨头”的新阶段,浦东需要继续发扬敢闯敢干的精神,瞄准首创性改革和引领性开放举措,积极开展开拓性创新,“育先机、开新局,在改革开放新的攻坚阶段再次闯出一条新路”。
(五)以人民为中心的引领评价标准
由于引领区的定位,对于浦东未来改革开放评价标准的设定,需要站得高看得远,需要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现代化,即“绝不能仅就上海、就浦东一地而论”,而是要紧紧围绕我国社会主义方向和我国现代化的总体战略目标,聚焦“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等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关键议题”展开建设。围绕这一目标,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三、 浦东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实现路径
(一)战略路线
1.构建整体战略框架
从短期看,从《意见》发布到2025年,浦东新区基本处于“十四五”规划建设期间,政府有关部门陆续推出关键领域和重要区域的五年规划,奠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发展框架和发展基础。“十四五”期间,浦东新区将从功能建设、改革开放、城市建设、空间布局等方面入手,全面落实各领域的相关实施方案,力争到202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取得重大进展,经济能级实现大幅提高,全面深化“五大中心”建设,实现功能更加强大、城市更加智慧、服务更加亲民,更好地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2.落实基本战略功能
从中期看,2026—2035年,浦东新区要基本实现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位居世界前列,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构建,开放、创新、高品质的现代化城区全面建成,现代化治理全面实现。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在功能框架全搭建的基础上,对标全球顶尖城市,持续充实和夯实功能内核。全面升级城市功能,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以及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方位优化国际消费中心建设;加快全面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实现人力资源、实体经济、现代金融和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完善现代化城市建设,进一步优化轨道交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消费环境及空间格局,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强化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全方位推动城市数字化、智慧化、绿色化,加快人民城市建设。
3.推动核心任务升级
从远期看,2036—2050年,浦东新区要全面建成在全球具有强大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影响力的城市重要承载区,全球服务形成顶级配置力,科技创新形成前沿驱动力,产业集群形成世界影响力,宜居城区形成家园感召力,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璀璨明珠。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在浦东引领区功能完备基础上巩固发展成果,以经济内生动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全球要素配置高地形成,推动人才、资金、数据、技术等要素在浦东新区内自由充分流动,使浦东新区成为辐射全球的贸易、投资、创新的最优选择;加快实现以创新赋能经济可持续发展,使新产品、新发明、新创意、新产业蔚然成风;推动城市品质全球领先,建成服务有温度、环境有幸福、居住有品质的人民城市,实现居民共享安全感、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二)关键领域
1.打造“双循环”新模式新样板
一是适应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化调整。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和政治领域发生全方位转变,经济全球化和全球贸易可能陷入停滞,但经济全球化总趋势尚未扭转,各国分工协作进而实现互利共赢的总路径仍然有效。浦东新区应率先围绕全球化新特质“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建设路径。浦东新区要努力提升全球竞争力和话语权,以“先手棋”锁定突破点。首先,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配套能力建设,适应全球化的驱动机制由单一的“贸易全球化”或“生产全球化”向“多元全球化”的转变。其次,主动融入全球治理体系的革新以及国际规则、跨国沟通机制的重构进程,推动全球化向更加平等、包容转型。
二是加快对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当前第四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人工智能、物联网、清洁能源、大数据、机器人等代表性技术融合、创新发展,有望推动生产方式趋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以及万物间的互联互通。新一轮科技革命迫切要求结构重建和制度变迁,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与价值链布局加快重塑。同时,近年来世界经济周期性低迷,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这一进程。欧盟和美、日等国开始主张产业链发展的“去中国化”,引导跨国企业的制造业部门向本国回流。在新变局下,解构和新生、挑战和机遇往往相伴而生。因此,浦东新区需要重视新兴技术和制度变迁的耦合互动,重视存量优化和增量扩展的双向并行,做强存量、做大增量,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形成动态平衡。
三是加速贯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世界正经历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浦东要敢于担当“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节点,推动内外贸一体化,释放经济活力。首先,更为主动地激发新发展阶段的内需潜力,充分调动国内市场的活力。其次,更为主动地联结国内外资源和市场,力争在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构建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协调实现安全和发展。
四是形成区域一体化战略新引擎。推动浦东新区形成区域一体化战略新引擎,加强与其他城市、其他区域的协同发展。我国已形成“3+2+1”的六大区域重大战略,区域间的竞合格局整体成型。推动浦东新区在六大区域重大战略中找准定位,实现功能互补,平稳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和探索,促进上海自贸试验区与其他自贸试验区的功能连接和经验推广。
2.强化“四大功能”核心区建设
一是夯实经济能级基础。依托上海在全国城市中的经济能级优势,为浦东新区的再出发提供发展平台。浦东历经超过30年的开发开放,与上海其他区域相比展现出更为惊人的发展速度。浦东新区生产总值在1990—2022年间实现了从60.24亿元上升为16013亿元的飞跃,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0 %。浦东新区应进一步着力发展自贸试验区、特色功能园区以及产业园区等功能区,实现在要素配置、新兴产业、城市治理、制度创新和国际接轨等方面领先全国。
二是增强资源配置功能。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围绕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和数据五大要素市场,实现要素参与机构完整、新旧要素并进、市场建设领先,为浦东新区谋取新发展提供更具辐射度的丰富原料。率先壮大新兴要素市场:稳步推进技术要素市场,进一步依托上海技术交易所、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平台促进技术交易和转化;积极推进数据要素市场,推动上海数据交易所聚焦解决数据确权、定价、互信以及监管等一系列难点,探索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存量升级和增量加速联动发展的新态势。
三是提升科技创新能级。首先,提升创新资源丰度。重视科技创新投入结构的优化,以分类分层的科研投入机制放大投入规模的效益,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丰富人才储备,加快构建人才服务机构,优化人才生活质量,以吸引更多优质人才来浦东新区就业和生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完善的产权保护机制激励新技术、新发明的不断涌现。其次,鼓励创新主体聚群。加快构建类别多样、规模可观、分工协作的创新主体体系,包括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大科学装置等。推动政策红利释放,继续支持重点创新项目投入、创新主体自主、高能级产业培育,加快政策落地生根,以政策红利带动科技创新活力。
四是引领全面深度开放。以浦东新区为窗口,加快推动全面深度开放,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提升对外开放引领。稳定对外贸易发展,推动浦东新区对外贸易规模稳步增长,促进外贸规模保持较高增速。持续汇集全球要素,不断提升浦东新区总部经济能级,坚持围绕产业发展的全链条和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吸引龙头企业。完善对外交通体系,继续夯实外高桥和洋山港区担当航运中心功能核心区地位,继续保持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全球榜首地位。
五是培育新兴核心竞争力。持续推动上海“四大品牌”建设,积极部署“四大品牌”核心承载区创建。加快打造消费品牌,以“标识度”提升为关键打造国际消费中心核心承载区。加快生产和服务领域的本土品牌建设。重视和加强文化品牌建设。
3.深化全方位制度体制改革
一是加速推动行政体制改革攻坚。浦东新区担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的开路先锋,须开展更大胆、更深入、更全面的改革,以权限自主性提升改革的速度、广度和锐度。要进一步理顺协作机制,提升权级以推动浦东新区与长三角其他区域的统筹协作,加快化解协作机制繁复、机构层级庞杂、行政边界壁垒等障碍。深化有序公平的市场环境建设,进一步破解政府与市场、管理与服务关系中的难题。
二是率先推动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探索土地集约化使用和管理的新模式,克服土地等要素约束浦东新区经济能级的提升。提升要素配置能级,围绕要素的整合、定价、机构能级等重点领域,实现要素配置能级与功能发展目标相匹配。强化对全球资源的聚集、整合、运用的能力;强化石油、黄金等商品期货的国际定价权;提升跨国企业总部、头部金融机构等高能级机构的数量和规模。
三是加快引领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新一轮科技革命下经济社会的重构迫切要求制度优化和革新,同时国际环境的动荡凸显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的重要性。浦东在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率方面虽领先全国,但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领域较为薄弱,仍需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加快打造自主创新高地,提升国际竞争力。
四是大胆探索制度型开放标准。推动浦东在制度开放上发挥引领作用,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通过关税优惠等政策激发要素和产品在全球畅通已经难以为继,浦东需要推动新一轮制度型开放以赢得发展新机遇。要更加注重改革系统集成,在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在更高水平改革开放上提升“领先度”。
五是努力推动现代城市治理改革。积极探索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城市治理系统化、精细化、亲民化和智能化,力争成为现代城市治理的示范样板。深入推进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的衔接与集成。以服务对象需求为导向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城乡的协同联动,形成科学决策、精准服务、动态监管的高效城市治理体系。
四、 浦东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政策保障
(一)多元主体协同
一是优化“央—地”协同机制。建立“央—地”常设机构和规范机制,加强“央—地”间高效对接和协作。规范“央—地”协同的常态化机制和流程,确立程序化、透明化的部门协调机制、信息传导机制、协助互动机制等,从而实现战略落实和实践需求的积极反馈和良性互动。加强浦东新区各部门与中央在沪单位的合作,借力中央在沪单位的信息和资源,深入把握国家战略要求,及时反馈落地情况,实现快速对接和应对。
二是完善“市—区”合作机制。畅通市、区合作意愿的传达机制,推进市、区间的有效互动和协作,积极发挥市政府在合作中的引领和扶持功能。在市政府统筹下加强浦东新区与各关联区域的协作,重点加强黄浦江两岸地区、黄浦江入海口区域以及浦东与奉贤、闵行交汇区域的协同发展,统筹优化交通、产业、人口等布局,实现浦东新区与其他区域相辅相成、错位发展的良性竞争格局。
三是设立多元参与共治机制。探索多元主体参与城市建设的机制,搭建合作意愿、政策需求的征集和交流平台,及时上传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群众等各方主体的诉求,设立多元参与委员会,统筹联动潜在可行的协作项目,召集各类相关主体商讨和论证协作的细节和前景,实现各方交流和协作的有序化开展。
(二)功能迭代升级
一是锻造功能长板。积极响应城市“四大功能”建设,深入推进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和开放枢纽门户等功能的建设和升级,在引领区建设过程中找准功能定位和优势,锻造功能长板。
二是突出功能集成。浦东新区承担了“五个中心”建设的核心功能,重点功能区域间应强化功能联动发展,逐步形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功能系统。推动张江科学城和陆家嘴金融城的联动发展,实现金融支撑科创、科创赋能金融的双向积极互动。以张江科学城、外高桥保税区、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功能区域为内核,强化功能溢出,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三是强化功能辐射。优化要素的空间配置格局,推动要素跨区域流动,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统筹优化长三角交通体系,促进铁路、公路、航空、内河航道等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加快将浦东建成全球海空枢纽的核心区。积极发挥功能长板对周边区域的带动作用,深化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制度对接等领域的协作,强化浦东新区功能长板的空间溢出效应。
(三)区域分工联动
一是功能联动。促进各地在区域合作中发挥功能长板,实现功能互补和联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强化长三角区域的科技创新联动,构建高能级区域创新网络;强化长三角区域的对外开放联动,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抓手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功能联动集区域之力提升浦东新区在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领域的功能优势,实现功能共建共享。
二是产业联动。推动浦东新区与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深度合作和协调发展,汇集区域内需,推动产业链的完备、延长和升级,在长三角区域打造一批世界领先的高能级先进产业集群。推动浦东新区与“五个新城”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方式的产业协作和发展,围绕“五个新城”的功能定位和特色产业,推动浦东新区与“五个新城”在智能交通、数字经济、健康产业等领域开展合作,共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力和竞争力。
三是载体联动。推动浦东新区与“五个新城”、长三角城市群共建要素市场和交通设施,以载体联动提升城市网络体系的交互性,为区域协同发展强基固本。
四是平台联动。推动长三角区域在要素、信息以及产业优势领域的整合和交流,为功能联动、产业联动、载体联通搭建协商协同联合平台。探索创建长三角区域科技成果孵化基地、联合攻关实验中心等,加强浦东新区生命科技产业园、大飞机产业园、集成电路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平台与长三角各关联产业园区的合作,促进产业链的延长和能级提升。
五是制度联动。推动长三角区域各省市开展制度对接和联动,营造规范有序的区域联动环境,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协作实效。
(四)存量增量互动
一是努力提升要素效率。深化改革传统要素市场,进一步激发劳动力、土地及资本等传统要素的活力。提升资本要素配置效率,加快金融领域供给侧改革,推动金融供给和需求在规模和质量上实现均衡。加快健全新兴要素市场,运用数据、技术等新兴要素培育发展新理念和产业新动能。完善产权保护体制机制,调整升级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支持企业规范化进行数据要素采集、交易、分析和服务。
二是提升现有机构能级。重视提升经济机构能级,培育一批全球运营头部企业,实行“一企一策”,深入开展全球运营商计划,增强企业统筹全球要素的能力,助推企业将运营范围逐步拓展至全球。
三是以创新撬动新一轮增量空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研究领域投入,强化创新策源能力。积极加强智库建设,精准识别和科学定位创新前沿领域和高价值基础研究,加快改革基础研究的成果审核机制,鼓励科研人员静下心做研究;稳步推进大科学装置群建设,加快落实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引进高能级研发机构和重大科技项目落户浦东。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攻关核心关键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强化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企业、科研院所以及服务平台之间的协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协同发展。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对创新要素的配置和引领作用,以创新市场需求引领科技创新活动。
(五)内外双向赋能
一是以国企改革撬动内生活力。稳步推进浦东新区国企改革,在引领区建设进程中充分发挥国企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释放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活力。
二是开放式运作释放内部潜力。进一步提升浦东新区对外开放水平,更高水平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双循环”内外联动。这就要求深入推进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继续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在制度创新领域发挥先行示范作用。
三是培育本土企业全链条。推动本土企业供应链升级,构建现代化供应体系,依据浦东新区战略定位和发展基础,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完善供应链建设。强化本土企业供应链韧性,保障供应链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应急资源储备体系和应急流通通道建设,提升供应链对外部冲击的抵御能力。健全本土企业创新链构建,推动创新要素跨区域高效流动,共建区域级、国家级创新中心,扩展创新网络能级。
四是充分发挥消费的独特作用。消费是生产的指向标和目的,积极发挥消费引领生产升级和进化的独特作用。注重需求侧管理,增强居民消费意愿,丰富居民消费选择,优化居民消费环境。利用消费扩容提质为产业链和价值链升级指明方向和创造空间,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畅通运行夯实支撑点。
(六)系统集成攻坚
一是围绕“人”攻坚。增强劳动的归属感、幸福感和获得感,系统地提升浦东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构建更加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积极扩充人才储备,保障人才自由流动的权利,提升人才的生活品质。
二是围绕“土地”攻坚。强化用地审批的规范性和系统性。统筹用地功能规划,综合评估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土地特征等因素,科学规划住宅、商业、产业等不同功能新增用地,重视人—地关系的平衡。推动土地集约化使用,提高土地的开发和使用效率。探索建设浦东新区土地指标交易市场,推动闲置用地重回市场,促进土地供给信息快速反馈至市场。加强用地监管,定期监察土地项目落实情况,精准识别闲置土地、批而未供土地等。
三是围绕“数字”攻坚。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统筹各部门细化行动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和加强工作协调,加强要素市场构建的速度和精度。促进数据要素开发利用,加快培育分层的大型综合数据交易体系,鼓励相关市场主体创新数据交易模式,推动数据要素赋能实体经济,支持基础型数字经济、资源型数字经济、技术型数字经济等多元化的融合发展方式,加快形成一批数据开发领域的龙头企业。完善数据要素标准建设和市场监管机制,优化要素市场秩序和市场管理机制,切实保障各类主体的合法权益。
(七)改革法治双轮驱动
一是以法治引领改革。浦东新区立法权比照经济特区法规,这为浦东新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提供了法律保障。依据引领区建设需求变通法律、行政法规以及部门规章,实现以法制引领、规范和保障改革。
二是以改革激活法治。改革引发社会系统的变动,从而激发法律体系变动需求。着眼改革需要,坚持立、改、废相结合,重点在法律未涉及的改革相关地带先行先试制定法规,以改革进展推动法治发展。
三是构建改革与法治协同联动的新模式。立足改革新需求和经济新形势,加强法治和改革的联结和统一,形成以法治推进改革、以改革激活法治的良性互动关系,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现代化的协调实现。
(八)软硬实力并进赋能
一是推动软硬实力相互赋能。硬实力奠基软实力,软实力促进硬实力。全面提升浦东新区的经济硬实力和公共服务软实力,实现软硬实力的双向赋能和有效互动。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能级提高进一步要求软实力提升,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升级也要求加快市场体制改革和制度体系配套。
二是全面提升营商环境水平。围绕市场环境、政府治理、法治保障等关键领域加大改革力度,全面推进营商环境升级。对标国际最优水平,全面制定并有效落实营商环境改革方案,构建运行有序、公平竞争和交易诚信的市场环境。优化政府服务,加强法制建设,坚持科学立法、规范执法和公正司法。
三是强化社会综合配套。加快完善社会综合配套,提升城市品质。积极布局新基建建设,重点推进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类型的新基建。3
四是打造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加快实现城市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精细化、智慧化、亲民化。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科学评估城镇地理位置、人口分布、产业布局等因素,在浦东新区创建若干产业各具特色和竞争力的特色城镇。创新治理理念,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传启.如何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8(1):5-16.
[2] 胡洪彬.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生发逻辑、内在机理与成功密码[J].学术界,2021(10):94-104.
[3] 何传启.中国现代化研究的近百年回顾[J].理论与现代化,2018(1):33-38.
[4] 孟鑫.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显著特征[J].科学社会主义,2020(4):12-18.
[5] 唐爱军.论全面现代化——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解释框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46-53.
[6] 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1(9):4-18.
[7] 江小涓.新中国对外开放7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战略选择”课题组.未来15年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战略选择[J].管理世界,2018(12):1-12.
注释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
2葛俊俊:《浦东:打造引领区,再谱新传奇》,人民网,2021年8月9日。
3《中国“新基建”七大产业链全景图》,腾讯网,2021年9月2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