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适应不断变化的科技、社会和文化需求,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中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文明的塑造,也因为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特定的时代特征。
正确理解和把握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文明的意义,有助于中华现代文明的建构,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对“第二个结合”的具体运用和实践。现代文明包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有其自然客观性,精神文明则更能体现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空间尺度上的伟大文明,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明显的互动和促进关系,优秀传统文化在物质、文化、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对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挥着重要作用。
共通底色
对自然的认识、理解和尊重是人类持续进步的先决条件。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对自然认识的朴素真理,具有一般规律意义上的科学性,这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始终灿烂闪耀的内在原因,也促使人类文明不断在物质文明上向前跨越。从这个意义上讲,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了现代文明的根本底色,成为现代文明内核的共通部分,具有历史唯物性,并为古今中外人们所接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科学认知是其具有长久生命力的重要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黄帝内经》对于人体系统的科学认识,《易经》中的阴爻、阳爻、四象、八卦和数学二进制的内在关系,道家关于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关系,都包含着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迄今仍然具有科学性的内在基因,甚至包含着现代科学仍未洞悉的内在智慧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青铜器、玉器、瓷器等所包含的特定时代的物质文明,仍有着现代文明的科学内蕴和发展意义。
民族特色
优秀传统文化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集中体现了现代文明中为特定人群乃至更广泛群体所共同认可的软性文化因素。每个民族都有其历经时间长河积淀的文化传承,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优秀传统文化往往是最能彰显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为一定区域空间或特定人群塑造出现代意义上的独特精神特征,在群体的文化身份和认同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并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成为现代文明在不同国家的“显性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变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书法、绘画、戏剧,历朝历代的文学艺术,都在持续发展和不断变迁中成为现代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久弥新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无不发挥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历久弥新的文明塑造作用,不断萃取、蕴育、升华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中国特色,并使之成为现代多样性文明的重要源流。
稳定亮色
优秀传统文化从制度上给予现代文明社会相对稳定性。制度经济学广义上的制度安排不仅包括政策规章等正式制度安排,也包括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安排。传统优秀文化中有着制度经济学中包含的正式和非正式广义制度安排,对于国家体制和治理结构有很多合理的成文规制,同时也包含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在促进社会秩序和谐稳定,塑造人们行为和社交习惯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传统优秀文化作为现代文明演进的“稳定器”,成为文化传承中的一抹亮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乐、仁政等为中国政治制度形成、运行、演变提供了历史参照,《论语》中的有关政治实践和政治智慧,比如为政以德、以民为本、正己正人、选贤任能等,对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也有着积极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的修身重德、贵和持正、重信守诺、敬职尽责、谦恭礼让、仁者爱人等,对于社会和谐和稳定起到非常正向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
总的来看,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适应不断变化的科技、社会和文化需求,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中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文明的塑造,也因为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特定的时代特征。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存续,这正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