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经煤炭、钢铁是支柱产业,到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从人口流入重庆中心城区就业就医就学,到在本地就能实现良好民生保障;从被特大城市“虹吸效应”制约,到当好“卫星城”明确城市定位、产业分工……资源型城市重庆市綦江区面对高质量发展短板,近几年围绕产、人、城核心要素构建创新生态,以产业转型、城乡融合、教育提质、医疗提速“四轮齐转”践行新发展理念打造“创新之城”,这个老工业区日益迸发新活力。
新兴产业崛起 创新驱动转型
走进綦江区重庆开拓卫星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化车间正在为商业微小卫星生产动力设备。该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张妩怡说,企业自2020年9月投产以来,每年能为200颗卫星配套相关产品,除了产品制造,下一步卫星数据应用将是企业的重要发力点。如水、大气等环境监测站点建设成本高、覆盖面有限,公司为綦江区建设的“天眼”监控系统通过卫星光谱技术,能有效监测全区水、大气、森林等变化,与环境监测站点形成互补,成为当地生态环境智慧监管的利器。
綦江区地处重庆市中心城区南部、渝黔交界处,户籍人口90多万,煤炭资源丰富,抗战时期冶炼厂、兵工厂等先后迁入,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诞生了第一辆重型自卸汽车、第一批汽车齿轮等共和国工业史上的“八个第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产业辉煌不再,綦江区和不少老工业区、资源型城市一样,面临产业升级、人口流失等难题。
在綦江区委书记姜天波看来,老工业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关键在创新,创新的主要驱动力在产业,为此近些年綦江区顶住转型“阵痛期”,一方面狠抓铝冶炼、齿轮制造等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卫星制造和大数据应用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消费品工业五个新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重庆金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去年研发的6微米复合集流体材料,可有效控制电池热失控乃至爆炸起火,已在动力电池头部企业中规模化应用;重庆新视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今年7月推出的高清迷你LED显示屏,产品供不应求……记者行走在綦江高新区,感受到强劲的创新动能。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綦江区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31.25亿元、增加值增速7 %,完成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14个,十余家企业获得不同类型技术研发中心认定,累计认定“专精特新”企业78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8家。
留住人、引来人
江苏省人民医院重庆医院正在綦江区火热建设,2025年底这个规划床位1000张、配有直升机停机坪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投用后,将能更好满足渝川黔群众就医需求。
綦江区卫生健康委负责人介绍,綦江区去年引入江苏省人民医院优质医疗资源,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成功开展心血管相关手术1200例,有的还是渝南黔北地区首例,来自贵州、四川的住院患者数量同比增长48.99 %。
姜天波认为,人是创新的关键,过去由于当地医疗教育资源不足,不少群众不得不去重庆中心城区就医就学。随着綦江产业的转型,迫切需要把人才引来、留住。贯彻新发展理念让群众就地享有良好的民生保障,才能让人安心创新创业。
近几年,綦江区加大医疗投入和改革,在綦江区人民医院、中医院相继成功创建“三甲”医院后,又启动创建“三甲”妇幼保健院建设,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率达100 %,努力实现“大病不出区”。
培养创新人才重点靠教育。綦江区一方面大力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新增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学位五千多个,投资建设高品质中小学校;另一方面着力实施“高校入綦”行动,积极招引国内外多所高校来办学,与国外某大学筹建中外合作大学,扩容高校学位2万个。
重庆移通学院綦江校区2021年落地招生,结合学院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优势,綦江区与其共建公共大数据安全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技术负责人李方伟教授介绍,今年以来已获得多项信息安全领域发明专利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下一步将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助力綦江“西部信息安全谷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
綦江区科技局负责人说,“高校入綦”带来的数万名高校师生给这座城市带来了青春活力,有力解决了老工业区创新创业人才不足的问题。
融入国家战略 当好“卫星城”
綦江区曾被邓小平同志定位为重庆“卫星城”。受特大城市“虹吸效应”影响,綦江区过去在人才吸引、要素资源、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优势并不突出。但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中小城市的支撑,綦江区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纲要》提出的“打造重庆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周边的战略支点”目标,在国家战略中找准城市定位、产业分工,加大与四川、贵州相关市县合作,建好宜居宜业宜游的“卫星城”。
创新离不开宜人的城乡环境。长江一级支流綦河穿城而过,群山环绕,记者漫步在綦江城区,山环水绕的生态之城映入眼帘。在刚竣工不久的新盛河湿地公园,河畔成片的水杉、柳树等郁郁葱葱,岸边是滨江步道、艺术长廊,傍晚散步的市民三五成群。“过去河段比较杂乱,现在这里水清、岸绿、景美,成了大家休闲的好地方。”市民任伟丽说。
近年来,綦江区筑牢渝南生态屏障,推动城市有机更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0.18平方米,“烟火气”与“洁净美”相得益彰的“小而美”城市日益呈现。
綦江区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动乡村振兴,但一边是城里人向往乡愁,一边是良好的乡村生态、农产品藏在深闺人未识,如何实现城乡融合?近年来,綦江区创新探索“直播+”模式,培养主播新农人,助力乡村振兴。
三角镇红岩村位于国家地质公园、4A级景区老瀛山下,生态优美,盛产青脆李、柑橘等,过去好风景、好产品卖不出好价格。红岩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庆介绍,如今通过“乡村振兴坝坝直播间”,村干部、部分村民当起了主播,推介民宿、土货等,让不少城里人慕名而来。“今年夏季雨水较多,村民一开始对青脆李销路发愁,我们通过直播,几天就卖完了1万多斤。”目前綦江区累计建成“智慧融媒实训直播间”14个,培训主播200余人、孵化企业13家、公益直播超1000场,线上商城销售农产品7000余万元。
从老工业基地迈向创新之城、先进制造业聚集地,新老转变的背后,是綦江围绕创新要素、创新生态、创新环境攻坚克难、久久为功,奋力蹚出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