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江苏加快构建“4+13+N”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2023年11月29日 10阅读 来源:新华日报 2023/10/03

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变化变局中稳根基、带全局的大事要事。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聚焦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勾勒出新时代鱼米之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多彩画卷。

强农业,稳产保供促发展

碧绿的稻田上空,一架黑色的小飞机“呜呜”飞过,均匀细腻的雾状药水随之洒在密密匝匝的水稻上……9月1日下午,泗阳县卢集镇南大滩村种粮大户于家龙操作无人植保机洒药,这样的无人机他有2台。

53岁的于家龙是全国种粮大户,也是宿迁市劳动模范,其经营的农场被评为江苏省示范家庭农场。农场土地近800亩,其中稻麦轮作788亩,还有部分稻虾养殖。“选择优良品种最关键,植保预防要及时,用药用肥要适时,勤尝试新机械。现在我有2台收割机、2台植保机、3台拖拉机、4台插秧机,还安装了北斗导航,光购买智能化拖拉机就花了36万元。”于家龙介绍,通过太阳能杀虫灯、秸秆还田、使用生物农药、配方施肥等生态种植模式,今夏小麦亩产900多斤,水稻南粳9108亩产1200斤。“除去籽种肥料机械成本,风调雨顺的年景小麦每亩能挣500元,我还注册了一个商标——‘谷涵运’泗阳大米。”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宿迁市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农业“三群四链”建设,上半年全市在建农业重大项目139个,其中超亿元项目45个;稻米产业链纳入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群链综合产值达476.1亿元,同比增长11.8  %。

徐州市铜山区柳泉镇北村村通过整治村庄环境,从“采石村”变身“旅游村”。村党委书记刘广铎介绍,该村已形成“一寨六园一碧湖”景区框架,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涟水县依托特有的弱碱性沙土,大力发展芦笋产业,芦笋产量占全国三成。该县芦笋协会会长郑标介绍,全县设施化芦笋年产5万余吨,总产值超10亿元,“涟水芦笋”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季辉介绍,今年以来,江苏省以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为主线,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接下来将通过抓关键要素、重点环节和业态提升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包括组织实施“四个一”建设工程,围绕建重大项目、强头雁主体、育品牌名牌、筑载体平台四个方面,推动“四项清单”落实,加快构建“4+13+N”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体系,重点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数字化改造等环节,加快推动4条省重点链和13个细分产业链建设,支持建设一批区域特色链,持续开展“苏韵乡情”系列推介活动,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营造更多品牌农产品消费场景。

美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盛夏时节,扬州市双山村的乡间小道上,路边的杨树高高耸立,水稻田里稻浪青葱,荷塘中的荷花粉白相间,民居墙上的特色墙绘栩栩如生。

农村环境好不好、美不美,直接关系农民群众生活的品质、关系农业强省建设的成色。省委全会特别指出,要重点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加快建设具有江苏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们将筑牢一个基础、推动两项提升、健全三项机制。”季辉介绍,干净整洁是全省面上村庄环境的基本要求,省农业农村厅将牢牢把握这一基础,联合住建等部门,开展村庄垃圾专项清理、村庄清洁两大行动。“推动两项提升”即大力提升设施硬实力、乡村文化软实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健全三项机制”分别是健全统筹协调机制,会同住建、生态环境等部门推动重点任务落实;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明确管护工作清单,推广多样化管护模式;健全农民参与机制,通过村庄清洁日、积分制、美丽庭院评比等方式,吸引农民群众参与。

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苏南、苏中、苏北工作基础、所处发展阶段不同,推进重点也有所不同——苏北地区将突出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苏中地区将突出农村生活污水、农村水环境治理,健全管护机制,加快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苏南地区将突出高质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重点任务落实,全域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在全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到今年年底,全省要完成约66.3万户年度改厕任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较去年提高5个百分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乡镇(街道)达到400个左右,新增不少于5个县、50个镇、500个村发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带动作用。

扬州市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张永林表示,下一步,扬州将从垃圾收集、村内道路硬化、卫生改厕等向面源污染治理、农房改造、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拓展,以点带线、连线成片再到全域规划、全域建设、全域提升、全域美丽;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各阶段、各环节、全过程,实现“美丽风景”向“美丽经济”的有效转化;尊重农民的意愿和主导地位,通过积分兑换、文明家庭等制度明确村民责任,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富农民,把增值收益留在农村

春天的草莓、西红柿、黄瓜,夏天的葡萄,秋天的胡萝卜,冬天的大白菜……位于连云港海州区新坝镇陈户村的谢意家庭农场,一年四季农作物轮换上市,农场主谢意在大棚间忙得不亦乐乎。“我从2012年开始跟父亲一起种地,现在主打果蔬种植,有206亩土地,还开展研学活动。”谢意告诉记者,自己学计算机出身,出于对农业的兴趣当起农场主,引入数字农业,在大棚中架设智能设备,并用传感器监测土壤数据及温度湿度等。“静下心来我发现,农业很有趣,学问很大,农村生活也很好,现在农场年营收大概有100多万元。”

连云港市赣榆区柘汪镇西棘荡村通过加工废旧渔网,成为全国最大的尼龙颗粒加工专业村。2022年全村工业总产值20亿元,带动周边12个村发展尼龙颗粒上下游产业,带动增收近60万元。常熟最偏僻的小村——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通过“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生态美家”,成功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2年全村总产值突破10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万元。

省委全会强调,要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南通市海门区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示范推广四青作物多元多熟高效种植模式,大力发展四青作物加工业,让农民收入步步走高。“四青作物是青玉米、青毛豆、青花生、青蚕豆等收青菜用型作物的总称。”海门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倪卫彬介绍,通过建设生产基地、培育经营主体、发展农业品牌,目前海门区四青作物播种面积达16万亩次,覆盖海门区全域范围,年产量20万吨。因周期短、成本低,四青作物每亩可增收1200元,全区16万亩四青作物带动农民增收约2亿元。

数据显示,2022年江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8万元,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工资性收入占比48  %,经营性收入23  %,转移性收入25  %,财产性收入5  %。城乡居民收入比已降为2.11∶1。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徐志刚教授分析,首先,这与背靠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密不可分,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多,非农收入高;其次,种植业经济作物占比高,农业收入高;同时中央加地方种粮补贴高,也为农民带来部分转移性收入。

如何实现农民更富、城乡收入差距更小?徐志刚建议,一方面,通过培训提升农民非农就业技能,通过劳动市场信息等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机会,提升非农就业收入;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升科技含量,强化品牌建设,增加农业生产附加值,提升农业收入;同时通过多元化渠道,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