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南常德市武陵区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内涵要求,把劳动教育作为撬动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有力抓手,不断强化要素支撑,推动劳动教育全域开展、卓有成效。
树好劳动教育“风向标”
武陵区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明确提出“推动劳动教育资源整合、学科融合、家校联合,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的工作目标,为劳动教育指明方向。借助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探索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学习成长全过程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树立了“以劳促育”的鲜明导向。武陵一小《技术赋能“星·未来”智评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入选省级典型案例。
设好劳动教育“实践田”
近年来,武陵区累计投入资金近10亿元,新建7所学校,高标准配建木工坊、陶艺室、创客基地等劳动教育功能室近30间,为学生劳动实践提供了多元化平台。目前,区内已成功申创省级劳动教育实验校2所、市级劳动教育实验校1所。同时,充分盘活校内外资源,指导学校广泛开设“生态园”“百草园”“剪纸工作室”等一批特色实践阵地40余个,其中区属乡镇小学在周边开辟小型种植基地,让劳动实践走进“田间地头”,得到家长普遍支持和认可。
建好劳动教育“专家库”
坚持专兼职相结合,在招聘一批劳动技术专业教师基础上,学校聘请班主任及体育、科学等200余名学科教师作为劳动教育兼职教师,同时发动建筑、餐饮、服饰、医疗等300余名行业家长担任劳动实践指导人员,并自主联系本土高校和科研机构,聘请科研技术专家10余名,担任劳动教育专家辅导员,不定期入校讲授行业劳动技术知识,指导无土栽培、园艺嫁接等技术,让学生感受前沿科技和现代劳动魅力。
制好劳动教育“课程表”
各校每周至少开设一节劳动教育课,并结合办学特色探索跨学科融合,形成了“3D打印”“机器人”“脸谱制作”“服饰改良”“美食达人”等40余个特色校本课程,学生每年在各级各类科创赛事中获省市荣誉近百项。指导学校制定《家庭劳动清单》,鼓励学生每年掌握1至2项生活技能,建立家庭责任感,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将劳动教育搬进社会“大课堂”,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育英德景园小学成立“河小青”中队,组织学生在沅水开展水质监测、清捡河岸垃圾等志愿活动,树立了学生环保意识,也培养了学生公益服务理念。(熊四军、唐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