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各区人社部门聚焦稳就业保民生广泛开展“四百”大走访
“大数据+铁脚板”主动上门送服务
低保家庭、父亲早逝、升学困难,“00后”小邓的每一步,都比同龄人走得慢一些。他从上海某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一直没能找到工作。好在,长宁区天山路街道依托“15分钟就业服务圈”,及时排摸情况,帮助小邓打开心门、提升能力、匹配岗位。最终,他成功与一家公司签订了合同,并顺利度过试用期,踏上了人生的新阶段。
从就业创业到劳动关系,从社会保障到人事人才,人社工作关系千家万户的安定幸福。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上海各区人社部门聚焦稳就业、保民生的主责主业,在“1+2+15+保障”促就业工作体系之下,广泛开展“四百”大走访,深化“大数据+铁脚板”机制,主动发现裉节难题,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开展富有实效的延伸服务,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就业服务延伸到家门口
“就业难”“招工难”,供需两端明明都有需求,为什么总是无法精准对接?对此,长宁人社部门结合“四百”大走访,探索推出访企“四个一线”工作法,即“进楼敲门,情况排摸在一线”“跟进问需,问题解决在一线”“协商研判,矛盾化解在一线”和“追踪问效,工作落实在一线”。就业服务专员不仅在站点接诉求,还与“楼小二”对接,主动走进楼宇,排摸企业经营状况、用工需求和实际困难,着力挖掘更多岗位资源,通过小型面试会、社区微信群以及区域内各类就业活动,在线上线下广泛发布招聘信息,解决了区域内不少企业的招工难题。
“15分钟就业服务圈”的另一端连着老百姓的家门。“敲得开门就面对面谈,敲不开就先加个微信,主动把天聊起来、聊下去,一次不行还有两次三次。”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就业援助员王颖英的微信好友列表里,许多都是她联络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长期失业青年、登记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每个人都有长长一串备注:基本信息、失业时长、求职偏好……她说,光坐在办公室里是做不好就业服务的,必须千方百计倾听这些困难人员的心声,了解他们所思所想,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才能解开问题症结。
除了“铁脚板”,各个就业服务站点还充分运用“大数据”,依托一网通办、上海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等网办平台,提供全市岗位信息和职业指导预约等线上服务,使服务阵地延伸到家门口、将服务队伍沉入网格里、把就业服务及时送到社区居民手中。
创新机制解决“烦薪事”
“你们不但帮我解决了劳动争议,还帮我找到了新工作,太感谢了。”去年7月,52岁的顾先生拿着某建筑公司河道保洁员的录用通知书,再次来到嘉定区安亭镇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近一年来,上海各级人社部门强化系统思维,积极构建劳动维权和就业帮扶相结合的闭环工作模式,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比如,闵行区劳动关系智慧预警数智维权平台已与区“易就业”平台实现数据对接,人社部门在处置企业关停并转迁以及裁员等矛盾时,可以直接向涉事职工提供就业援助服务,实现“劳动关系矛盾处置+就业岗位推送”无缝衔接。这套机制运行以来,已为2500余名劳动者解决了“烦薪事”。
在青浦区,劳动监察协管和劳动纠纷调解两支队伍已经合为一体。工作人员主动下村居、下企业、进商圈、进社区,做好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劳动保障监管、工资支付情况监督等工作,及时掌握劳动力的就业状况。自两支队伍整合以来,2023年共接待与劳动纠纷相关的咨询630余件,调解成功480余件,成功率超80%。
“把坐在办公室办信访,变成主动上门送服务”。家住杨浦的何大姐,一边要贴身照顾家人,一边自身面临退休,但不知道该如何办理。在得知何大姐的苦恼后,人社信访干部多方协调、主动上门,帮她顺利办理了退休手续。更多信访干部走出机关大门、走进百姓家门,将“送上门的群众工作”转变成“主动上门做群众工作”,积极开展接地气、可持续的帮扶工作。(记者 周程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