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由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成德眉资四市同城化工作牵头部门协办的《成都都市圈建设探索实践案例汇编(2020-2023年)》发布仪式暨新闻通气会在成都规划馆举办。省同城化办公室对成都都市圈建设成效及案例汇编有关情况、2024年成都都市圈重点工作计划进行了介绍。
1月30日-2月24日,成都规划馆会同步举办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2020-2023年)主题展。本次主题展面向公众开放,对成都都市圈在发展布局、基础设施、创新驱动现代产业、开放合作、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体制机制等八个领域取得的进展成效进行集中展示,配套开展成德眉资四市市民书画展,并以互动打卡、故事分享、建议留言等多种形式与公众互动。
聚焦9大板块 形成32项年度重点任务
今年成都都市圈建设有哪些重点备受业内关注。发布会上,省同城化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成都市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尹宏介绍了成都都市圈2024年工作要点。该份工作要点紧密衔接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和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聚焦9大板块形成32项年度重点任务。32项年度重点任务划分为三张清单,第一张清单为共同推进158个重大项目、第二张清单为129个重大事项、第三张清单为37个重要会议活动,同时将推进关键领域十件大事,实施18项可感可及民生实事。
其中产业跨区域建圈强链方面具体包括成德高端能源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力争聚集规上企业800家、产值突破3500亿元;加快培育锂电新材料、晶硅光伏、特色食品等特色产业集群;共同打造全国医疗器械特色产业基地;合力引育优质主体,共同构建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业基金、领军人才等“5+N”产业生态体系。
科技创新方面具体包括加快建设天府大道科创走廊,丰富多主体多元化优质科创载体供给;推动大科学装置、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共用共享,带动都市圈产业加快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优化科创生态岛和成德、成眉、成资协同创新中心功能,常态化举办“校企双进·找矿挖宝”“天府科技云·科菁荟”“都市圈国企首购首用对接会”等活动,促进“产学研用金”供需对接,推动更多先进科技成果在同城化区域率先转化和产业化。
开放协作方面具体包括进一步共享“两场两港”功能,共同申报天府空港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共建都市圈多式联运体系,提升航空集疏运能力,优化铁路港站点设置,推动国际班列运行、规则、品牌统一;完善自贸试验区与协同改革先行区合作机制,推动市场采购贸易试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开放平台优惠共享、政策共用。
民生实事方面具体包括持续完善“智慧教育”主播学校与接收学校教师同步教研、同步培训机制,建立产教融合信息共享机制,协同推进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推动二级以上医院医学检验检查结果数字化互认,畅通医保异地办理渠道;加快建立数字化协同管理体系,深化防汛抗旱合作机制,推动成德眉资瓶装液化气、灶具等一体化监管,强化在危化品、森林防灭火等重点领域全时段风险监测防控。
相向打造三大产业带
协同创新中心高效运行
目前,成都都市圈已顺利完成起步期行动计划,正实施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当日发布的《成都都市圈建设探索实践案例汇编(2020—2023年)》聚焦《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的发展布局、基础设施、创新驱动、现代产业、开放合作、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体制机制8个领域,具体包括100个案例,其中既有优化布局规划引领机制构建等“整体性”的举措,也有惠民利企“小切口”制度方法模式创新成效。
记者从发布会获悉,据统计,2023年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达到2.78万亿元,占全省比重46.3 %、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全省发展主干和成渝地区发展引擎作用更加凸显。其中产业协作方面,新型显示等9条重点产业链持续壮大,跨市域协作配套企业增至1551家、同比增加3.3 %;同时相向打造成德临港经济、成眉高新技术和成资临空经济三大产业带,成(都)德(阳)高端能源装备集群集聚企业近3000家、产值超2300亿元,成眉锂电产业链产值超700亿元,《成都天府临空经济区建设方案》在成资落地实施,“中国牙谷”产业链完整度全球第一。
协同创新方面,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启动建设,成德、成眉、成资协同创新中心高效运行,在检验检测服务、高性能算力服务两个领域实现科技创新券互认互通,通过“校企双进?找矿挖宝”等科技成果对接活动促成四市校地合作项目超300个,都市圈内10个区入榜赛迪创新百强区。
城际交通方面,市域铁路成都至资阳线全线贯通、预计今年9月建成投运,市域铁路成都至眉山线、德阳线加快推进;成乐、成南、成绵高速扩容项目和天眉乐高速加快建设,累计打通13条城际“断头路”;都市圈日开行动车增至136对、发车间隔时间平均缩短至22分钟,稳定运行15条跨市公交(2023年新增加1条),四市间日均流动人口于2022年突破60万人次。
民生品质方面,同城化无差别受理事项增至241项,依托“银政通”平台跨界融合金融服务和政务服务,通过线上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和公积金业务累计减少群众跑腿超611万人次;四市结对学校增至292对,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机构增至154家,2023年异地就医直接结算541.8万人次、医保基金支付23.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4.4 %、41.7 %;联合举办招聘活动104场,共享就业岗位信息30.07万个。(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林聪)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