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人才强省二十年的浙江路径

2024年05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

2003年,作为改革发展先行地的浙江迎来发展转型的重大挑战,不得不面临粗放式经济增长带来的资源匮乏以及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问题。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着眼于“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的总体方法论,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做出了实施“八八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

“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是“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面临人才资源总量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当时,浙江鲜明指出科技创新、人才支撑是构筑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二十年来,浙江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首位战略,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通过系统性谋划,为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浙江二十年人才工作重要举措

浙江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二十年来,主要有着以下几方面重要举措:

01 充分发挥党管人才制度优势

浙江深入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由各级党委主要领导推进重点人才工作,联系对接高层次人才。建立了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和述职评议制度,把人才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党政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的重要内容。创新实施人才工作例会制度,围绕人才和平台发展需求,进行多跨协同、闭环落实,把党管人才落到实处。

02 始终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浙江积极制定出台面向各类人才群体的引才政策,统筹推进各类引才项目,在全国率先走出市场化引才道路。积极发挥用人主体、引才中介、行业协会、投融资机构在引才用才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浙江一直鼓励各地打开柔性引才渠道,大力实施海外引才计划,积累了大批柔性引才、海外引才的浙江经验。目前已经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在全球40多个国家布局海外创新孵化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企业海外研发机构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0余个。

03 不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针对科技人才、工匠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乡村振兴人才、重点产业人才等重点人才队伍持续制定和更新人才培育政策。持之以恒建设并完善各类人才培育平台,系统化搭建本土人才培养体系。现在,浙江的专家工作站、大师工作室已经“遍地开花”,高校院所与浙江省企业共建的博士后工作站已达811家,省市县乡四级乡村人才培育体系也已经搭建完成。

04 大力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上,浙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围绕“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的要求,经过二十年的努力,浙江的人才管理机制更加灵活。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向,积极推进用人单位自主评价工作,将人才的认定、评价和奖励的权限下放给地方和用人单位。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更加科学,不断深化“亩均论英雄”评价激励体系,将人才密度纳入“亩均论英雄”用人单位评价综合改革工作,构建使命与贡献并重、物质与精神并举、激励与约束并行的科研人员收益分配和激励机制。人才创新创业机制更加完善。不断清除人才创业创新中遇到的阻碍,提升人才双创服务,积极完善人才权益保障机制。

05 积极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生态

浙江围绕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的目标,先后开展了“五位一体”人才生态优化工程、营造优良生态办好八件人才实事等工作。同时借助数字化改革东风,持续推进服务流程数字化改造,积极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实现人才办事“一站入口”、生活“一码畅享”、服务“一呼百应”。坚持人才无小事,集中解决住房、教育、医疗等人才面临的现实问题,不断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社会氛围,营造出人人皆可成才的社会环境。

浙江教育、科技、人才二十年发展成效

01 教育兴省成效持续凸显

浙江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全省各级各类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了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普及化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高等教育办学实力显著提升,职业教育整体发展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2022年,全省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十五年教育普及率超过99 %。高等学校由2002年的60所增加到2022年的117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 %升至66.3 %,2003-2022年累计培养输出本专科毕业生459.5万人、研究生25.1万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浙江省共有52个A类学科入选,除浙江大学外,7所地方高校入选了9个A类学科,23所高校的11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其中3所高校13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职业教育实现高水平融合发展。目前浙江省中职学校专业布点2553个,高职专业布点1631个,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比重持续优化。校企合作有力促进产教融合,目前已培育建设省级产教融合联盟13个、示范基地20个、试点企业106家、协同育人项目204个。

02  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

二十年来,浙江系统布局重大科创平台和战略科技力量。坚持“一廊引领、区域联动”,不断推进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主平台,宁波甬江、温州环大罗山等为重要支撑的科创走廊体系。完成了以国家实验室为龙头的新型实验室体系、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双10”布局。加快产业链创新链“两链融合”。建立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的企业梯次培育机制,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2022年底,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数量跃居全国第1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3位。持续拓宽科技创新投入渠道,截至2023年底,全省研发投入总量达2600亿元,是2003年72亿元的36.11倍,研发强度从2003年的0.78 %提升到2022年的3.11 %。浙江省创新引领基金累计设立子基金25个、总规模89.69亿元,全省专利、商标质押项目数和融资金额超1600亿元,稳居全国首位。

03  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浙江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相比2003年增长约4.4倍,每万人口中人才资源数增长3.8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人才队伍规模稳步壮大,结构持续优化、效能不断提升。

近年来,浙江不断集聚国内外一流科技人才,大力实施“鲲鹏行动”计划、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面向重要产业和科学技术领域,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同时,高度重视技术技能人才引培工作,积极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径,大力实施海外工程师引进计划。截至目前,已累计建设省级试点14个,引进研发团队281个、全职兼职工程师人数近万人。持续推动工匠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新时代浙江工匠培育工程,在全国率先开展职业技能等级“新八级”制度试点工作,积极打破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

截至2022年底,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195万,占从业人员比例达到30.7 %。2024年1月,浙江正式提出建设省域技能型社会,提出到2027年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500万人以上,占从业人员的比重超过37 %。全面升级乡村振兴人才培育体系。以大力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和“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为载体,已培育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23.5万人次。截至2023年,浙江省乡村人才队伍总量超225万人。稳步建设社会事业人才队伍。目前浙江高校省部级及以上各类高层次人才达5000余人,其中国家级人才近3000名,全省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达到61.28万人,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浙江思路

对浙江省而言,“三位一体”的本质在于教育、科技、人才等相关要素加速集聚,通过教育、科技、人才力量壮大及相关主体的互相融合、互相作用,共同推动创新生态系统能级的提升,最终形成推动人才全面发展的开放创新生态。

第一,强化“三位一体”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有效贯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与产业发展。从教育科技人才战略规划、体制机制改革、资源统筹、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入手,推进教育、科技与人才项目工程一体化部署,促进教育项目兼容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促进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反哺科技与教育发展。

第二,建立健全“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机制和政策体系。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浙江路径,加强对省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承接好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实现对全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工作的统筹,形成教科人协同融合发展合力。加强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围绕重点产业领域联合制定发布政策,促进三者协同发展、螺旋互促和动能转化。对原有散落在各职能部门的相关政策进行梳理整合,最大限度发挥各类政策的叠加效应。

第三,推进“三位一体”试点,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坚持以试点带动面上改革的中国特色渐进式改革路径,牢固树立改革全局观,把握教育、科技、人才各方面改革试点的内在联系,加强“三位一体”试点工作统筹。围绕重点产业领域,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为主题,加快建立大院名校赋能产业、科教资源下沉服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链接全球开放创新、区域统筹一体推进等机制。根据试点推进情况,凝练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浙江路径,推动一地创新、全省共享,浙江创新、全国推广。

第四,构建“三位一体”科学评价机制。深入剖析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面临的主要困难,梳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制定项目清单、任务清单,并避免“唯指标”的倾向。聚焦标志性成果产出、科技成果转化、一流人才团队引育、支撑产业发展等重点方面,因地制宜,分别从省级层面、市级层面、县级层面建立完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综合评价机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