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互联共享时代已全面开启
6月5日至6日,2024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和第六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在浙江温州举行。
在第六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沪、浙、皖、苏三省一市携手共同擘画行动蓝图,发布了2024年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事项目清单。这是长三角三省一市首次联合发布实事项目清单,内容涵盖了交通、医疗、养老、文旅、政务等多个关键领域。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24年度的实事项目清单正式对外公布,标志着这一区域合作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紧密互联共享时代。预示着一个更加便捷、健康、文化丰富且高效服务的长三角正款款走来。
(一)交通动脉再升级
在交通大动脉一体化化方面,清单中明确指出,长三角区域将在年内新增铁路里程660公里,包括杭温铁路、池黄高铁的顺利通车,沪苏湖铁路亦力争年内投入使用,进一步织密“轨道上的长三角”。
(二)绿色出行无缝对接
在绿色出行方面,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网络加速成型,将构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一张网。7万个以上的新建公共充电桩将落地,车桩比目标力争达到1.9之内,公共充电桩累计达到60万个以上,总数超过60万个,加快推动长三角新能源充换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绿色出行无缝对接。
(三)医养融合新境界
在医疗养老一体化方面,医保跨省结算范围与便利度将大幅提升,12项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被纳入医保,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病种扩增至8个以上,确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上医疗机构全面实现异地结算。养老服务体系的协同与标准化建设加速,养老机构评定、服务标准及技能认证实现区域共享互认,发展300家以上旅居养老地,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元、高品质的晚年生活选择。
(四)文旅一体化新体验
在推动长三角文旅一体化方面,提出打造“东方山水韵 自在长三角”文旅品牌。深度挖掘区域文化底蕴,推出涵盖高铁旅游、考古之旅、中华文明探源及红色旅游等方面至少30条特色精品线路。社会保障卡的“一卡通用”功能拓展至3000家以上文旅及健身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图书馆、博物馆、A级旅游景区等。“一卡通”服务项目增至70项以上,极大提升了游客的便利性和体验感。
(五)政务服务无界化
“跨省高效办成一件事”不再是愿景,200个以上的跨省通办“远程虚拟窗口”及超过200项在线政务服务的上线,确保了4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全面覆盖,让企业和民众办事不受地域限制。
(六)食品安全共同守护
在“长食常安”行动的引领下,长三角三省一市将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联合开展“长食常安”监管服务惠民活动,联动禁止涉食品安全严重失信人员从事食品行业。食品安全监管与服务同步强化,严重失信者禁入机制彰显区域治理决心。
(七)和美乡村共建共享
在乡村振兴方面,长三角乡村的未来是共富与互联。三省一市将携手推动和美乡村共建共享,发布《长三角和美乡村建设导引》,建成和美乡村(美丽乡村)6000个以上。标示着6000余个和美乡村(美丽乡村)将在三省一市的共同努力下璀璨绽放。
二、面对长三角乡村一体化发展新契机和新要求,我们需要新视野和新思维,需要提升乡村发展策略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长三角村际互联共享的新时代已全面开启,为区域内乡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长三角地区的乡村建设与发展正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面对长三角和美乡村一体化创建的宏大目标,我们需要在互联共享共富的理念指导下,不仅需要行动上的协同,更需从新视角、新思维、新定位、新布局等多方面进行全面革新,调整和提升发展策略,以创新的机制、能力培养、文化传播和生态构建,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共创和美乡村的美好未来。这不仅是对传统乡村发展模式的超越,更是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
(一)乡村需要互联共享共富的新视角
乡村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中的重要一环,享受区域协同带来的种种便利与福祉。
2024年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事项目的发布,标志着三省一市在交通、医疗养老、文化旅游、政务服务、食品安全以及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展开了更深层次的合作与联动,共同致力于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乡村典范。
特别是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长三角和美乡村建设导引》的出台,旨在指导和促进区域内乡村在产业发展、设施建设、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力求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建共享6000个以上和美乡村,构建起长三角和美乡村骨干网络。
这意味着,无论是自然风光的保护、历史文化传承、特色产业培育,还是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优化、乡村治理体系创新,都将得到系统性规划和实施,共建共管共享。
更多的村庄将享受到一体化发展的红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全面发展,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例如,交通的便捷化让农产品更快速地走向市场,医疗养老资源的共享使得农村居民也能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和养老保障,而文旅品牌的共建则促进了乡村文化的挖掘与传播,增强了乡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为此,我们需要树立长三角乡村互联共享一体化发展的新视角和视野观,打破原有地域界限固有思维和视野,利用交通、互联网技术与平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区域内的互助互补互联。
(二)乡村需要互联共享共富的新思维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个时代洪流,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性变革。这一进程不仅是时代进步的必然流向,更是我们民族复兴历史演进中不可逆转的一环。
在长江三角乡村一体化发展的大潮下,探索互联、共享、共富的新模式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与区域协同的必然选择。这不仅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明智之举,更是参与并引领时代变革的关键路径。不仅是地域经济融合的大势所趋,更是实现全面富裕、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我们必须展现出敏锐的前瞻性和积极的行动力,不仅要迅速适应这一变革,更要主动拥抱变化,勇于创新思路,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应当深刻理解时代的呼唤,勇于革新传统观念,积极探索创新路径。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打破传统束缚,树立开放合作的新观念,我们只有快速跟进,主动响应,积极思变,才能不被淘汰,才能获得区域内的乡村地位,全面分享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红利,坐上发展的快车,不掉队。
为此我们要顺应时代,改变观念,谋新谋变,创新发展。通过建立更加紧密的乡村间联系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从而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每个乡村都应成为这一宏大叙事中的积极参与者,共同编织一张覆盖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乡村繁荣之网。
(三)乡村需要互联共享共富的新定位
在长江三角乡村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地乡村亟需确立一种新定位,即通过“互联、共享、共富”的战略导向,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首要之举在于实施高水准的策划与规划。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借鉴国际成功经验,融入先进发展理念,更要坚持科学性与前瞻性的规划原则,注重细节管理,确保每项乡村改造工程既能深植本土文化之根,彰显乡土风情的独特魅力,同时又能巧妙融合现代元素,展现与时俱进的时代风貌。
其次,推行差异化发展战略至关重要。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深刻理解并尊重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多样性,鼓励各个乡村依据自身特质,走出一条条独具特色的振兴之路。通过避免盲目模仿和无序竞争,我们可以合力塑造一系列辨识度高、品牌效应明显的乡村形象,让每一处乡村都成为不可复制的魅力之地。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举措的推进,将极大促进乡村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合理布局,促成区域内各乡村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在此基础上,乡村发展模式将由单一向多元转型,从同质化迈向特色化,为每一个乡村开辟出基于自身特色的发展航道,最终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创一个和谐共生、繁荣多姿的长三角乡村新图景。
(四)乡村需要互联共享共富的新布局
在长江三角乡村一体化发展的宏观蓝图下,乡村地区需要面向未来的前瞻性设计和布局考量。
各地政府对此布局的核心,在于平衡生态保护与科技创新的和谐共生。应将智慧农业与数字乡村的概念深度融合,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为传统乡村植入"智慧基因",不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更促进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乡村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转变为应用现代科技、引领绿色生活的先锋。
在此基础上,乡村的外在面貌与内在产业结构同步升级。外在,通过美化村容村貌,保护与修复自然景观,乡村将成为风景如画、生态宜居的理想家园;内在,则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如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为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打开新空间。
此外,强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使得乡村治理更加透明高效,居民的幸福感与满意度显著提升。这样的转变,无疑会增强乡村的吸引力,不仅留住本地人才,更能引来外部资源和人才的回归与投入,为乡村带来新鲜血液与创新思维,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这种面向未来的前瞻布局,还为其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真正实现乡村地区的互联共享与共富愿景。
(五)乡村需要互联共享共富的新机制
在长三角乡村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建立健全合作交流机制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建立利农联农的共富机制,是推动区域乡村互联共享共富的关键举措。
创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合作交流平台,比如长三角乡村发展信息共享系统、乡村振兴经验交流论坛等,便于实时分享成功案例、技术革新、市场信息,以及对接投资和合作项目。
政策协同,统一或相互认可的政策标准,如土地使用、环境保护、产业扶持等,减少行政壁垒,同时鼓励各地总结提炼有效经验,通过平台推广,实现知识与实践的快速复制。
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跨区域的重大乡村振兴项目,进行项目对接与专项激励,如绿色农业产业园区、乡村旅游综合体等,同时对参与一体化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乡村给予资金奖励或政策优惠,激发参与积极性。
壮大村集体经济,建立共富机制,资源资产整合运营,鼓励乡村集体对内整合土地、林地、水域等自然资源,对外吸引社会资本合作,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集体经济收益。
依托各乡村的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手工艺品等,进行特色产业培育,形成品牌效应,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兴渠道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推广“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股份合作模式,让农民以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形式入股,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六)乡村需要互联共享共富的新能力培养
提升乡村自我发展能力——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引进等多种方式,提高乡村管理者和村民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特别要注重培养本土化的乡村规划师、农业技术专家、乡村旅游运营人才等,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同时,鼓励乡村内部的创新创业,激发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自下而上的发展动力。
(七)乡村需要互联共享共富的新文化传播
在长三角乡村一体化发展及文旅一体化的大潮中,新文化传播扮演着桥梁与引擎的角色,不仅连接着乡村与外界的信息流,也激发着乡村内部的文化活力与经济发展潜力。
乡村文化振兴与品牌塑造——深挖乡村文化内涵,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现代传播手段讲好乡村故事,提升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通过文化节庆、艺术展览、民俗体验等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让文化成为乡村发展的软实力和独特标识,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东方山水韵 自在长三角”这一文旅品牌的提出,旨在凝聚区域文化特色,打造具有广泛认知度和吸引力的文化标识。通过统一的品牌营销和多渠道传播,可以有效提升长三角乡村的文化辨识度,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的关注与兴趣。
红色旅游则应深入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这些深度体验不仅能让游客感受到长三角地区的自然之美,更能领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利用AR/VR、社交媒体、直播等现代传播手段,创新乡村文化传播方式。鼓励乡村居民参与到文化保护和创新中来,培养本地的文化解说员、手工艺人、乡村导游等,让他们成为乡村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同时,引入外部专家和教育资源,提升乡村内部的文化保护意识和创新能力,确保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持续性。以此为驱动,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实现文化振兴与经济共富的双赢局面。
(八)乡村需要互联共享共富的新生态构建
绿色可持续发展——在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中,坚持生态优先,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确保乡村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绿色经济,如生态旅游、有机农业等,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写在最后
对于个人而言,如果你的家乡位于长三角区域,这意味着你的家乡很可能正处于这一历史性的变革之中,将有机会享受到更加便捷的交通、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丰富的文化生活、更高效的政务服务以及更加安全健康的食品供应。
随着这些新思维与新举措的逐步实施,不仅长三角地区的乡村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家庭、每一位热爱这片土地的人,都将见证并参与到这场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您的家乡,或许正是这6000多个和美乡村之一,期待着您的归来,共同见证它的美丽蜕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