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1月上海发布《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方案》(简称《建设方案》)后,推动“大零号湾”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又出重大举措。
为更好集聚、配置各类创新要素,更好满足创新创业需求,更好发挥创新引领和策源作用,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在前期充分调研论证、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的《关于加快“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政策措施》)于今日(7月11日)起正式实施。
《建设方案》是“大零号湾”建设的“施工图” ,而《政策措施》的发布实施,则意味着对“施工图”进一步细化,力争实现政策出台和落地之间“零距离”。在昨天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市科委、市教委、闵行区等对《政策措施》进行了解读。
2023年目标已超额完成,政策优化升级突出“三个导向”
2015年,“零号湾”在紧邻上海交大的西北角启动建设。经过不断发展,最初的“零号湾”不仅已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还连同闵行区“环上海交大、华东师大”核心区域的约17平方公里,拓展为“大零号湾”。
根据《建设方案》第一阶段目标,至2023年底,“大零号湾”高新技术企业达600家以上,估值亿元以上企业70家,这一目标已经达成。截至目前,“大零号湾”已建成并使用的高能级科创载体18个,包括上海交大未来能源与智能机器人未来产业科技园、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闵行基地等在内的一批平台(机构)加快建设,宁德时代、歌尔、泰尔等一批龙头企业落地发展,累计汇聚硬科技企业4000余家。其中,估值亿元以上企业达13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600家。
为进一步解决“大零号湾”仍然存在的科创资源集聚度、显示度不足,创新生态、政策供给支撑不足等问题,上海聚焦重点、靶向发力,研究制定了《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创新、升级和优化,突出了“三个导向”。
一是坚持目标导向,高水平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力争到2035年,将“大零号湾”全面建成创新能力突出、科技力量雄厚、原创成果丰富、成功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成为世界级“科创湾区”之一;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高效率破解发展瓶颈难题。对标国内外一流科创集聚区域,查找“大零号湾”的差距和不足,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举措,补短板,拉长板,锻新板;
三是坚持发展导向,高质量推进改革创新赋能。充分借鉴吸收区域发展成功经验,统筹推进成果转化、人才引育、科技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改革。
强策源促转化,20条具体措施“补短板,拉长板,锻新板”
《政策措施》立足“大零号湾”区域实际,围绕“强策源、促转化、增动能、聚要素、造氛围”等五个方面,提出20条具体措施。
一是加强高质量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集聚发展;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支持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促进未来产业技术创新,支持开展跨领域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攻关。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支持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研究,构建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格局,支持高端科学仪器、科研试剂等自主研发。
二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优化职务成果权属和成果评价改革,完善成果市场化评价机制,支持海内外重大成果通过“拨投结合”“投贷联动”等机制落地转化。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公共平台,加快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以及共性技术平台等建设,建设“科技成果线上发布大厅和服务平台”。
三是激发企业创新动能。构建科技企业培育体系,开展企业梯次培育,定期发布“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榜单”“优质科创企业、企业家榜单”等。支持企业创新产品推广应用,推进政府合作创新采购方式,打造示范应用场景,加强算力统筹和供给。
四是增强创新要素保障。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育,加大对博士后等优秀人才的经费补助和服务保障,支持跨界人才的联合培养。加强科创人才服务,提升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便利度,加大“大零号湾春申人才专享卡”保障力度。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大高校院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仪器设备等向企业和社会开放的力度。
五是厚植科技创新土壤。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发起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引进、培育一流学术期刊。建设“未来科学家”数据库,强化跟踪服务。完善区域发展规划,盘活区域内存量土地资源,加快高水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或升级改造。
瞄准“世界级科创湾区”终极目标,实现政策出台和落地之间“零距离”
根据《建设方案》目标,至2025年,“大零号湾”基本建成,高新技术企业达1000家以上,区域产值规模达千亿元级;至2035年,形成万亿市值的高技术企业集群,全面建成创新能力突出、科技力量雄厚、原创成果丰富、成功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科技创新策源高地,成为世界级“科创湾区”之一。
“《政策措施》的出台,关键是要把各项惠人、惠企的政策落到实处,在实施过程中,将不断优化流程、精简环节、加快兑现,实现政策和落地之间的‘零距离’。”市科委科技成果转化与孵化器建设处处长张励说。
《政策措施》将为“大零号湾”带来“四大提升”。
一是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力,更好发挥“大零号湾”在教育、人才、科技、产业等方面的综合性优势,加强高质量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形成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成果,并就近转化、孵化、产业化,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二是提升创新要素集聚力,吸引集聚更多高层次人才、高能级主体、高质量成果在“大零号湾”落地生根,进一步加强相关人才、资金、技术、知识产权等要素资源的供给和保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协同互补、彼此赋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三是提升改革创新支撑力,将在“大零号湾”内实施的首创式改革试点、集成式政策创新落到实处,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健全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机制,进一步为科研人员、创新主体“解绑”“松绑”;加快探索“拨投结合”“投贷联动”等机制创新,形成“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政府敢支持”的良好创新生态。
四是提升环境氛围营造力,以全球化视野谋划和推动科创功能与周边区域产业、商务、人文、艺术等融合发展,秉承高起点规划、高密度创新、高流量人群、高水平服务、高品质生活的原则,在“大零号湾”打造更多“宜居宜业宜创”的科创街区、科创社区;加快构筑与全球互联互通的创新合作网络,推动构建融通创新的新格局,增强发展动力和竞争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