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海新谋划: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当好龙头

2024年07月30日 10阅读 来源:人民日报

7月29日,十二届上海市委五次全会在上海世博中心召开。此时,距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不到半个月。

这次会议最主要的议程,是审议并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会议强调,“全方位大力度推进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城市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完善法治上海建设体制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体制机制,健全美丽上海建设体制机制,完善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上海市委的《决定》,谋划了今后一个时期全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施工图”,既是一份沉甸甸的任务清单,更是面向未来的改革宣言:“要永葆自我革新的勇气,凝心聚力投身改革,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努力交出无愧于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改革新答卷。”

突出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

上海市委五次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

全会决议中有关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包括: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完善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体系化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国资国企改革居于首位,是因为国资国企之于上海,是“大梁”,是“主力”。

仅从“吨位”上看就很直观——2023年,上海地方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65万亿元,截至当年底,资产总额达到29.07万亿元。

有规模,更要有竞争力。去年,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上海方案”出台,提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明确着力解决国有企业核心功能不强、资产收益率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中央要求,“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上海已在响应:7月26日,备受市场关注的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发布,总规模达1000亿元,包括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母基金以及未来产业基金。上海国投公司作为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管理平台,与一批龙头链主企业、科技策源机构、科创金融机构等生态伙伴签署合作意向。

部署国资国企改革的同时,上海强调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比如,“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供应链和重要应用场景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再如,“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和拖欠企业账款清偿法规制度”,又比如,“健全民营企业政策直达快享和诉求快速响应机制”……

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上海的一批改革举措将直面民营经济发展的“难点”与“痛点”,让企业在稳定的环境中寻找自身发展的“核爆点”。

上海市委五次全会召开的前一天上午,市委书记陈吉宁来到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向基层一线代表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他们交流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的心得体会。

在场的黑湖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周宇翔提问:“上海将如何构建促进发展的制度体系、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改革就是要推动形成新型生产关系,使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陈吉宁说,上海将着眼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聚焦市场准入、企业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裉节问题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让各类优秀企业在上海成就更大事业。希望企业更好参与到改革进程中来,走好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之路。

锚定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

上海,肩负着更好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服务的重任。上海市委的《决定》,自觉从落实国家战略的高度谋划和推进改革,强调锚定建设“五个中心”的重要使命,坚持先行先试,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更好为国家试制度、测压力、探新路,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从城市功能看,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上海将突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的改革任务。

从发展现状看,过去一年,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继续迈上新台阶:

国际经济中心方面,去年上海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2万亿元,继续位居世界城市前列;

国际金融中心方面,去年上海金融市场的交易总额再创新高,达到3300多万亿元,在全球金融中心的指数排名第六;

国际贸易中心方面,去年上海口岸贸易额达到10.7万亿元,继续排在全球城市首位;

国际航运中心方面,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实现4915.8万标准箱,连续14年领跑世界;

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上海每万人口的高价值发明专利达到50.2件,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一轮的科技创新集群排名当中列全球第五。

良好的基础,决定了上海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高起点与高站位。


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吞吐繁忙。王初摄

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吞吐繁忙。王初摄

“要突出重大国家战略的牵引作用,聚焦‘五个中心’建设,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深化改革,体系化、集成化推进改革,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重点区域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持续创造新经验。强化重大改革系统集成,强化改革措施协同耦合,放大改革开放整体效能。”在上海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报告会上,陈吉宁这样强调。

上海市委的《决定》,提出了体系化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创新国际经济中心建设政策和制度、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策源功能、强化国际航运中心枢纽功能、推动国际贸易中心提质升级等任务。而在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方面,上海的改革举措也令人充满期待。

2023年,在“科创22条”“科改25条”基础上,上海聚焦高校院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人才等创新主体关注的重点环节,发布实施“放权松绑18条”,以关键点的突破引领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一以贯之支持基础研究,上海首提建设“基础研究先行区”,首创“选人”而非“选项目”机制,以强有力的制度创新,支持“无用之大用”,持续聚焦“最先一公里”,支持科学家“宁打一口井、不挖十个坑”。

“紧紧围绕‘五个中心’建设加大改革开放突破力度,及时评估政策举措实施成效,加强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加快形成改革开放新优势。”上海市委五次全会强调。

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落脚点

今年以来,一系列“大讨论”活动在上海各地连续举行。

1月,闵行区“人民城市议事厅,基层治理大讨论”活动,闵行文化公园是否24小时开放的话题,吸引了约300名市民前来参与,大家直抒胸臆,广泛沟通。

5月,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举办“大城小事”(第一期)——电动自行车安全专题建议征询活动。现场,社区居民、物业人员、居民区书记、外卖骑手、平台企业代表、社会组织代表、街道代表,以及相关市、区两级职能部门、法律人士等100余人,提出问题,分享经验。

7月,浦东新区潍坊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的“人民议事坊”基层民主实践活动中,外卖小哥“吐槽”进小区难的声音与物业经理的答复相继响起,共同塑造出一幅基层治理图景……

这些“大讨论”的热烈,反映出各方对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各类话题的高度关注。

“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上海市委五次全会明确,要坚持改革为民,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改革始终。要聚焦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谋划改革,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陈吉宁指出,上海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首提地,要坚持多渠道完善群众参与机制,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改革设计和推进实施中来,更好汇聚力量、凝聚共识。

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一批广泛动员人民群众投身治理实践,加快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的改革举措已经绘就,为的是把上海这座人民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

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上海将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在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道路上勇于开拓、积极作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