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安徽科技创新特色做法与启示

2024年08月06日 10阅读 来源:浙科情2024年07月24日

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第一课题”,以打造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智库为目标,以服务国家和浙江省重大科技创新决策为根本落脚点,聚焦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依托院“思想大脑”团队的智库研究专业优势,深入开展科技领域战略性、前瞻性、储备性研究,持续推出原创高质量智库研究成果。

安徽聚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集聚地,坚持以“小切口”带动“大突破”,聚焦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细分赛道持续发力,锻造“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战略性新兴产业矩阵,成为全国唯一实现创新型省份、自创区、全创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覆盖”的省份,相关特色做法值得我省学习借鉴。

Part 1 特色做法

1. 打造“中科大+合肥”城校共生模式

依托中科大科教资源优势,获批建设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合肥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承担了合肥光源等半数以上在皖大装置建设任务,集聚了中科院合肥物质院等一批“国字号”大院大所。依托物理学等基础学科优势,推动教产科融合发展,催生了科大讯飞、国盾量子等一批“科大系”企业,推动量子产业、智能语音产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

2. 塑造“科技+产业”发展新优势

充分发挥国有资本“以投带引”作用,重点引进投资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等龙头企业,前瞻布局培育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新赛道,实现十年“换道超车”。推动投资理念从“产投”向“创投”转变,精准挖掘产业链上下游及前沿领域衍生创投机会,撬动并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

3. 打造“首创+看齐”的科技体制改革特区

在“科大硅谷”工作的企业高端人才、紧缺人才,经认定后,对其在“科大硅谷”内取得的工资性年收入形成的财力贡献给予超出15  %的部分等额奖励。健全政府投资容错机制。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投资损失容忍度最高可达80  %,并将基金整体表现而非单一子基金或单一项目投资情况作为评价依据。

Part 2 启示与建议

1.  坚持平台牵引,塑造教科人一体贯通“新优势”

安徽将中科大的学科、科研和人才等资源优势发挥到极致,持续推进城校共生共融,推进高水平学科深度链接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和产业紧密结合,以中科大为核心形成创新“同心圆”,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我省应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资源,明确高能级科创平台核心主攻方向,加快形成“小而精”“小而专”“小而尖”的战略竞争优势。支持高校与高能级科创平台、企业等强化平台共建、人才共育、技术共研、学科联建,打造企业联合实验室、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创新创业学院等,探索教科人一体贯通的有效路径。

2. 聚焦细分赛道,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安徽聚焦细分赛道长期坚守,靠前谋划布局量子、智能语音、核聚变、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持续支持量子科技发展10余年,实现量子产业“从无到有再到优”的跨越。我省要聚焦芯片、云计算、人工智能、关键生物技术等科技前沿领域,依托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等优势力量牵头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单位联合攻关,全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掌握价值链主导权。建立场景应用牵引的未来产业孵化机制,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3. 聚力活力激发,勇闯科技体制改革“深水区”

安徽按照“有条件就首创,条件不足就向全国最好看齐”的原则,依托中科大建设“科大硅谷”,打造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我省要加大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的资助力度,进一步提升人才吸引力,把浙江打造成为各类人才向往的科创高地。深化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机制,支持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高校院所等以技术入股,联合社会资本创建以成果转化为导向,兼具科技研发、创新创业、人才引培等多功能混合所有制科技公司,促进基础研究成果“沿途下蛋”。

4.  秉持多元包容,构筑创新创业“优生态”

合肥市政府敢于决策、不惧风险,大力营造创新试错容错氛围,树立“担当就是最好的生态”理念,支持干部敢为敢闯敢干,迄今为止合肥没有一个干部因产业投资失败而受到处分。我省要完善创新容错试错机制,对探索性强、研发风险高的前沿领域科研项目建立尽职免责机制。提高政府科创种子基金、天使基金投资失败包容度,从整体效能出发对科创基金进行绩效评价,不以单个项目投资情况作为审计、巡视问责的依据。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场景量身定制更加包容审慎的规则与标准,打造全国最优创新生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