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举行。市委书记陈吉宁强调,要聚焦目标任务强化工作落实,在稳住工业大盘中坚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推动上海新型工业化取得新的更大进展,更好助力“五个中心”和现代化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确立了以新型工业化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海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开路先锋,需要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中领航先行,发挥引领带动、关键突破和先行示范功能,以新型工业化做强城市核心功能,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国际大都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以新型工业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贡献上海智慧、上海方案和上海模式。
一、新型工业化开创中国工业化发展新道路
新型工业化是中国总结国内外工业化发展的历史经验,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科技产业革命发展趋势,把握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新变化和大国经济科技竞争新特征,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为引领,体现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模式。
新型工业化把握国际科技产业竞争格局新变化,确立了新兴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工业化道路模式。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型工业化总结国内外工业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把握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新变化和大国经济科技竞争新特征,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强化提升重要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策源能力,提升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引领性、竞争力和掌控力,构建了大国竞争优势突破封锁限制的发展模式。
新型工业化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开辟了不同于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模式的工业化道路模式。新型工业化坚持形成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强调制造业在实体经济中的核心支撑作用。新型工业化体现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工业化发展目标,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低碳发展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模式。
新型工业化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引领,确立了以创新为核心动力的工业化道路模式。新型工业化是创新驱动的工业化,是以创新为核心动力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意味着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实现从中低端为主向中高端为主的升级,实现从主要依靠简单生产要素投入转向知识、技术、资本、数据等高级生产要素投入,从低水平的规模型扩张转向高水平的质量效益型发展的转变,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益,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物质技术支撑。
新型工业化顺应新科技产业革命趋势,创立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模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技术新产业快速发展,数字化新技术全面深度融入实体经济,传统产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实现新兴化发展,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数实融合体现在组织全领域、价值链和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供应链的全链条以及商业生态各个方面。
二、新型工业化开启上海发展新路径
在以新型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的新征程中,上海需要继续领航先行。要在产业高端化发展、科技自立自强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中强化引领带动作用,要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产业链韧性安全、构建大国竞争优势突破封锁限制中发挥关键突破功能,要在数字经济和数实融合中发展、生态绿色发展中发挥先行示范作用。
(一)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上海要加快构建“2+(3+6)+(4+5)”的国际大都市现代化产业体系。要聚焦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转型两大转型发展目标导向;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个先导产业加快引领发展,创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推动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优势提升,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数字经济、元宇宙、绿色低碳和智能终端四个新赛道加快培育先发优势,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围绕健康、智能、能源、空间、材料五个未来产业加快前沿技术创新突破,前瞻布局面向未来的产业新优势。
(二)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引领,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创新体系
一是率先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率先推动从模仿创新向原始创新,从引进技术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转变,不断增强产业技术的自主可控。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实行“揭榜挂帅”等新机制,加快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标志性重大战略产品。加快提升基础技术、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和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以自主技术能力为支撑的产业基础能力。
二是率先培育引领新工业革命的原始创新能力。上海需要代表中国成为一些重要前沿科技、未来产业的策源地,实现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引领性、竞争力和掌控力。进一步释放新型举国体制能量,在影响未来的各个技术领域同时推进多条技术路线的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产业技术能力的不断跃升。加强针对前沿科技转化的制度建设,吸引全球领先科技成果在中国落地。
三是率先建立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创新体系。贯通产业链创新链,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基础研发体系、产业应用体系、优势和突破性技术研发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鼓励企业家与科学家深度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以基础技术研发和前沿技术研发为重点,建设一批世界领先、稀有甚至唯一的重大科学装置和产业验证平台,推动体制改革创新,吸引更多主体参与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建设高质量制造业标准体系,强化产业标准系统化、国际化布局,以标准化引领产业创新发展。
(三)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在构筑全产业链优势中发挥关键突破功能
一是产业链关键环节突破。聚焦卡脖子关键环节突破,围绕关键核心环节清单2.0版,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源聚力攻关突破,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支持。推动集成电路、新型储能、未来材料等前瞻技术布局和示范应用。加快组建重型燃机、绿色新能源航空动力、核电、智能传感器等领域创新联合体。在电子化学品、氢燃料电池等领域培育一批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上海燃气轮机等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二是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在关键元器件、材料、工艺、技术和软件的自主可控能力提升中发挥引领作用。推进实施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梳理核心技术突破进展,聚焦重点产业链安全发展和提高产业链韧性,强化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以产业基础再造提升上海工业发展优势,为全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基础能力支撑。
三是推动全产业链发展,以头部企业和链主企业提升整合产业链优势。发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工业母机、新材料、民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链主”企业优势,围绕重点产业链深入推进“强链补链稳链”,推动产业链合力攻关和协同创新,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和锻长板优势的“链主”企业,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攻关,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开展数字化改造,以头部企业带动全产业链发展,确立产业链优势,促进全产业链发展。
(四)加快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推动数字化转型中发挥先行示范作用
随着数字技术向各个产业部门的进一步渗透和赋能,工业和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将成为数实融合的主战场,同时也是新型工业化区别于传统工业化的重要特征。上海要在以新兴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中强化提升先行优势,以智能终端、机器人、工业互联网、数字化应用场景和数字基础设施等为重点,从要素、设施、流程等方面推动全领域、全流程、全周期的数实融合,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中实现从工业经济范式向数字经济范式的转变,以数字技术推动工业经济质量提升、效率改进和竞争力提高。
(五)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在生态绿色发展中发挥先行示范作用
与数字经济典型的创新推动特征不同,绿色低碳更多呈现需求拉动特征。低碳技术如可再生能源、能效技术、碳捕获和埋存、碳汇技术,不仅会催生新产业,也会对传统产业形成替代和颠覆。那些低碳技术创新速度快的国家,将能够在新一轮全球产业竞争中实现更快的经济增长。上海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的工业发展必须实现全面的绿色低碳转型,通过不断改善能源结构和使用清洁能源、依靠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业能效水平、构建多层次循环经济系统等突破瓶颈、转型发展。
作者:李伟,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研究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