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江西萍乡加快推进杂交水稻种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12月25日 10阅读 来源:《光明日报》( 2024年12月11日 05版)

20世纪70年代,我国培育出杂交水稻,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此后,南方水稻产区诸多省市的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民纷纷参与到杂交水稻的育种、制种当中,江西萍乡人就是这支大军中的一支“小分队”,并且是为数不多的持续至今的一支“小分队”。

全国水稻制种大县(区)、“杂交水稻制种之乡(袁隆平题)”、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50多年久久为功,萍乡制种亩产量从当年的十几斤达到了如今的300400斤,高产时能达到600多斤。萍乡市也成为全市年均制种面积30万亩以上、水稻年均供种量占全国供种量近20%、南繁(位于海南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制种面积占全国85%以上的“种业大市”。

“赣种强芯”种业提升工程、推进杂交水稻“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当前的萍乡,正在杂交水稻种业高质量发展上全力跑出加速度,为国家粮食安全“再立新功”。

1.突出“一体化”,全力推动全链条发展

“现在比以前更容易拿到订单。”萍乡市湘东区排上镇上珠村“80后”制种大户罗敏,曾到海南南繁下田制种,如今在家乡创办公司,从附近县市乃至邻省承包土地,接农业公司的种子种植订单。

“自2021年市里提出打造‘种业大市’以来,政府出台了各种支持政策。现在本地制种产业在行业的口碑越来越好,名气也越来越大,我们和全国各地的相关企业接触多了,不愁订单。”罗敏说。

作为一个工业城市,萍乡如何建设“种业大市”?记者了解到,萍乡市将种业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列入“十四五”重点产业,同时,将种业振兴与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等重要工作一体谋划、一体落实。

“市里出台了《‘种业大市’建设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萍乡市支持‘种业大市’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在育种、繁种、推广、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品牌打造等方面一体化推进,在补贴、金融、配套等方面大力支持,推进种业产业全链条发展。”萍乡市湘东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中华说。

打造“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少。测土肥力、气象信息、水利保障、种子鉴定、机耕、机收、烘干、喷施、劳务……随着制种产业发展,链条上的相关企业也发展起来,欧阳几明的公司就是一家以服务为主的企业。

“我这里的种子烘干能力在全萍乡市是数一数二的。我们不仅服务湘东本地的制种大户,萍乡上栗县、芦溪县、莲花县甚至湖南攸县、醴陵也有人来我们这里烘干。”在排上镇毛园村,欧阳几明指着一排卧式烘干机告诉记者,烘干种子和烘干其他粮食不同,需要标准更高的机器,他的公司有45台烘干机,其中20台能烘干种子,每台每天可烘干一万斤种子。

据了解,目前,萍乡市已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国有种业集团1家、专业制种公司29家、种业服务型企业91家、制种专业合作社12家、制种大户150余户,为国内近50家种子企业从事委托制种生产,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杂交水稻种业产业链。

完备的产业链又为做大产业规模提供了基础。2023年,萍乡全市制种品种约230个、拥有自主产权品种22个,制种总面积达31.82万亩,同比增长39.5%,生产种子6000多万公斤,可转换成水稻产量约2000万吨。

陈中华介绍,全市以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农业农村部认定“制种大区”所在地湘东区为中心,辐射带动莲花县省级良繁基地等周边县区若干制种基地,重点发展制种乡镇10多个、制种专业村30余个,培育制种专技人员300余人、带动近万农民从事制种工作,每年为农民增收近2亿元。

2.突出“创新链”,着力强化科技支撑

2023年,萍乡市湘东区的天涯种业入选全国杂交水稻商品种子销售总额10强企业名单,年销售量近500万公斤。

国家繁育推一体化A证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国种业前50强企业、杂交水稻10强企业……一家区县的企业为何能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绩?

“关键在科研创新。”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喻代庆说:“我们有自己的科研机构——天涯种业科学院,有两个科研基地,一个在海南三亚,一个在萍乡。”

记者看到,萍乡的麻山基地就位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对面,有一栋独立的楼,有完整的实验、展陈、办公等设备。“公司在全国各地建有多个水稻育种科研基地,近年来累计审定133个(次)水稻新品种,鉴定8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优质不育系,申报植物新品种权60余项。”喻代庆说。

几天前,天涯优质香稻“昌盛优238”“昌盛优1650”“昌盛优246”在第六届江西省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中获得金奖。“全省评出10个金奖,我们占了3个。”喻代庆的话里带着自豪。

据统计,2021年以来,萍乡杂交水稻通过国家审定品种24个,省级审定61个,在全江西省同期占比约24.5%

“我们大力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保护,推进水稻种质资源和亲本材料收集、整理、评价、保存和应用,全市已收集保护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珍汕97A不育系、三系恢复系萍恢9901、两系不育系萍S等水稻种质资源3000余份。”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万五星介绍。

萍乡市先后与武汉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农科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建设起中国水稻研究所江西早稻研究中心、江西农大水稻研究中心、江西省农业科学院萍乡分院等科研平台,鼓励种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30余个,形成联合开展良种攻关合力,着力破解种业产业技术发展难题。截至目前,已实现成果转化12个。

在中国水稻研究所江西早稻研究中心走廊的墙上,记者看到近期刊发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我们中心从孟加拉小粒香稻中成功克隆了水稻休眠基因,并将其导入早稻品种中,有效解决了早稻成熟期穗发芽问题。”该中心副主任唐杰解释道,“就是说解决了早稻、晚稻成熟期遇到下雨,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稻穗发芽的问题。”

政府抓平台建设,促成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发力、攻克难关,科技赋能助推萍乡种业高质量发展,保障了我国南方籼稻产区3000万亩以上的杂交水稻种源,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了力量。

3.突出“服务链”,聚力做好发展保障

冬日是江西的农闲时节,但萍乡市沣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骆辉正忙得不亦乐乎:“眼下是公司在南繁流转的千亩农田制种时期。制种是订单农业,种子公司下发订单给我们,只要做得好不愁销路。”

几年前,骆辉因是否选择种业而犹豫。“农业是‘靠天吃饭’,我这‘半路出家’的创业者,一旦遇到极端天气等情况很可能血本无归。”骆辉坦言。

面对难以预料的自然风险,萍乡拓宽水稻种业自然人融资渠道,实施制种保险补贴政策,市县两级对水稻制种补贴平均达到200/亩,保险补贴32/亩,杂交水稻制种保险额2000/亩。

“有了保险,就能更好地应对风险。”骆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制种成本大约为24002600/亩,有了杂交水稻制种补贴和保险,哪怕遇到极端天气、疫病等情况导致绝收,我需要承担的损失会小很多。”

2023年,萍乡市在种业领域累计发放个人贷款8443多万元,市县两级财政补贴金额达2500多万元,有效提升了制种大户抵御风险的能力。

除了强化涉农金融政策支持,萍乡还将制种基地优先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完善产业基地内节水灌溉、排涝抗旱沟渠、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建成高标准农田49.61万亩。同时,萍乡推动村级成立制种土地流转工作小组,统一将土地流转到村集体组织,实现产业发展由零散式向集中化、规模化发展转变。目前,全市通过村集体流转10万余亩土地,形成24个千亩以上集中连片制种生产基地,农民土地流转收入约0.45亿元。

在湘东区水稻智能育秧中心,莲花县兴禾种业有限公司技术人员赵衷文正在参加萍乡市农业农村局主办的水稻制种技术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在此期间,他听省、市级专家讲解水稻制种机械化、杂交水稻制种、种业法律法规等最新成果,与专家同行交流,实地参观学习。“培训班的课程种类丰富,真让我们增长了知识!”赵衷文感慨。

萍乡市湘东中等专业学校农学基地的小屋内,桌面和墙角堆满成箱的野生茄子苗。2022年招录的第一批现代农业班的学生王尚寄,正和同学备战江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学校会带我们去制种基地育苗、插秧、操作无人机等,实地观察水稻成长的过程。”王尚寄说。

萍乡市湘东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段新发告诉记者,为更好服务萍乡水稻种业发展,学校开设为期三年的现代农业班,与农业龙头企业共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并进驻不同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实践教学。

让人才培养适配水稻种业发展需求,萍乡建立杂交水稻种业人才培训平台,累计培训制种工人1000余人,并建立水稻种业人才引进长效机制,通过与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江西农业大学、萍乡学院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战略合作,加快培育萍乡制种职业化队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