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叶学平:抢抓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机遇 培育壮大宜荆荆都市圈枢纽经济

2025年02月24日 10阅读 来源:学习月刊,2024年07期

基金:宜昌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ysk24zdkt001)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枢纽经济都市圈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强调,要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持续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凭借横贯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的独特优势,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动脉。三峡通则长江畅,作为长江航运的关键节点,三峡船闸宛如扼住这一主动脉的“咽喉”,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正是宜荆荆都市圈腾飞的历史机遇。

一、三峡水运新通道的建设背景

作为横贯我国东西的水运大动脉,长江是全球运输最繁忙的内河航道。党中央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物流通畅问题。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首站抵达宜昌,明确指出要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局出发,解决三峡船闸“肠梗阻”问题。多年来,伴随长江货运量的急剧攀升,虽然三峡航道积极施行分流、翻坝、深挖现有船闸潜力等众多积极举措,但三峡船闸通过能力不足的矛盾依旧尖锐。铁路分流和翻坝转运只能化解通道难题,却难以解决低成本运输的问题;现有船闸已然连续十余年超负荷运行,通航潜力几近耗尽。三峡船闸的拥堵态势与日俱增,不仅严重制约了长江上游航运能力的提升,还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黄金水道”的整体成色。

在此背景下,建设以三峡船闸和葛洲坝船闸扩容为主的三峡水运新通道工程,呼声愈发高涨。该方案即修建第二船闸,并与现有船闸并行,直接拓宽通道、增加通航能力,能在相当程度上突破当前长江上游航运瓶颈,对于提升长江干线通航能力、更好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意义非凡。2024年1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听取了三峡水运新通道的情况汇报,强调要加快规划论证和项目推进。2024年6月,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三峡水运新通道前期工作和建设”。三峡水运新通道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关键项目,对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二、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是宜荆荆都市圈枢纽经济的重要机遇

枢纽经济作为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产物,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其以交通枢纽、信息平台为载体,以聚流和辐射为特质,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优化经济要素时空配置为手段,重塑产业空间分工体系和供应链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区域影响力。近年来,国家对枢纽经济发展给予高度重视,枢纽经济正逐渐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和增长极。枢纽经济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畅通经济循环、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发展枢纽经济有利于提高枢纽港站运营效益,助推交通运输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当前,郑州、成都、武汉、西安、商丘等众多城市已发布枢纽经济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旨在将枢纽作为赋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抓手。同时,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推进枢纽集群、枢纽城市、枢纽港站建设,重点建设宜荆荆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三峡水运新通道将给工程所在地宜昌以及宜荆荆都市圈带来重大机遇。三峡水运新通道工程匡算总投资约600亿元,工期长达十年。这个规模宏大的世界级工程,将发挥重要牵引撬动作用,有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产业升级、财政增收、城市更新、就业增加、民生改善、知名度提高,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实现整体跃升。曾经的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工程,使宜昌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峡江小城快速蜕变为现代化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如今宜昌再次成为国家重大项目的实施地,三峡水运新通道是宜昌再次腾飞的强劲羽翼。

三峡水运新通道将推动宜荆荆城市群高效融入全国交通物流大网格体系。水运新通道将进一步巩固三峡水利枢纽连接贯通长江上下游两条航道的桥梁作用,促进宜荆荆都市圈与上下游地区形成新的合作关系,助力宜荆荆都市圈高效对接上海、重庆两大国际枢纽。尤其在成渝地区成为我国重点培育的第四个世界级城市群的背景下,建设水运新通道,将推动宜荆荆都市圈依托库区深水航道,全面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强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对接,搭上西部发展快车。

三、培育壮大宜荆荆都市圈枢纽经济的思路及对策

在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的契机下,宜荆荆都市圈应将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持续增强都市圈的吸引力、集聚力、竞争力,沿“交通枢纽——物流枢纽——产业枢纽——城市枢纽”的路径,培育壮大都市圈枢纽经济。

(一)完善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持续加大“翻坝”相关项目的投入与建设力度。避免“新通道”影响“翻坝”的投资信心,清晰阐释“翻坝”的存在逻辑,明确立新而不除旧。在“新通道”的论证及建设期,三峡航运通行压力将持续加剧,“翻坝”将发挥不可替代的运输保障作用。“新通道”建成后,“翻坝”仍将发挥极其重要的运输分流作用,以及极端情况下的运输应急作用。积极争取将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三峡枢纽茅坪港疏港铁路、三峡枢纽江南成品油翻坝项目等重点项目)纳入三峡水运新通道配套工程建设内容,为翻坝铁路、管道等重点项目给予政策、资金支持,使其作为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的先导项目加快推进建设,尽快投产运营,形成较为完善的翻坝综合运输体系,保障水运新通道项目深化研究和建设期间的三峡断面的货运疏解需求。

推进港口资源整合。湖北港口资源丰富,为避免同质化竞争,要对各港口进行科学精准的定位,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分工协作的现代化港口群。通过“资产整合+业务重组”,借助股权置换、港口资产划转等方式,推动更宽视野、更高层级、更深层次的整合,做大做强港口优势产业,发挥集聚效应。探索以资产收购、入股等方式推动国有企业货主码头统一经营。推动港口航道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

加快推动新通道工程实质性进展。加强对葛洲坝航运扩能工程等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全力推动重点征迁项目提速增效,加快推进城市更新。以推动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为契机,持续深化宜昌与长江上游地区的合作,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宜荆荆都市圈加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共商共建机制。

前瞻性开展新通道建设期的相关研究。提前谋划新通道建设期间的过坝运输组织方案及引导政策。优化三峡过闸和升船机运行方案,引导过闸船型标准化发展,不断优化重点物资、特殊船型等优先过闸的调度规则和手续流程,对粮食、集装箱、商品车、航油、成品油等重点急运物资和示范船型安排优先过闸,通过补贴等方式加强对翻坝转运的分流引导。

(二)推动多式联运物流发展

打造多式联运的综合物流体系。完善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强信息互联共享,扩大多式联运“一单制”应用规模。研究完善内河集装箱铁水联运作业流程,打破铁路、水运在装载要求标准、运价计费规则等方面的差异,促进货物在跨运输方式之间高效流转。推动多式联运技术专利发明及应用,提炼形成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向行业推介。将过去以“水公水”为主的“小翻坝”,升级为以“水铁联运”和“水公水”相结合的“大翻坝”。进一步细化优化“水公水”“水铁水”“水梯水”“集装箱应急翻坝甩挂”等集装箱、商品车、大宗散货翻坝方案,缩短翻坝物流时间,降低翻坝物流成本。拓展“北粮南运西进”“粮肥互换”“商品车滚装翻坝”等一批品牌线路。

加强水运市场主体培育。转变“重建设、轻营运”的思想,加快培育物流市场。引导港口企业加大作业能力提升水平和智慧化改造力度,运用现代化的导航和监控系统,减少事故发生,提升航道安全性。引导航运企业优化运力结构和绿色智能化船舶投入,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船舶。打造宜昌航运总部基地,丰富长江航运文化。

发展“数字+物流”新模式。利用区块链、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精准把控物流需求,分析需求规模结构,强化需求预测、需求引导、需求集聚。推动物流企业以“智”提“质”,调整布局组织架构,优化再造流程配置,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共享、业务互联、优势互补,进一步促进提质增效降本。围绕磷矿石、煤炭、粮食等大宗商品,提供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大力推进三峡现代物流信息中心建设。

(三)培育枢纽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磷化工产业。设立省级磷化工产业投资基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延链补链。组建湖北省磷化工产业联盟,聚合全省磷化工产业资源,支持平台运营和发展,以产业链式集群发展赋能供应链体系。加快磷化工物流节点建设,优化仓储布局。

推进宜昌“电化长江”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针对新通道更高的低碳要求和更大的船舶需求,支持宜昌打造“电化长江”先导区。研究制定电动船舶优先获得货运业务、到港即装即卸、优先过闸等配套政策。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鼓励公务船、游船、国有运输企业优先采购绿色智能船舶。发展新一代航运系统,通过智能船舶、数字生态设施、可靠岸基支持实现船舶智能感知、智能决策、智能控制。力争快速建成全国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产业示范区、长江中上游最大绿色智能船舶制造基地。

大力发展粮食仓储及精深加工产业。形成从粮食仓储物流到调味品、生物发酵、生物合成制造等终端产品的粮食精深加工产业链,打造大西南粮食战略保障基地、长江流域最大粮食集散基地、全国重要粮食精深加工基地。

(四)打造高品质高能级枢纽城市

加快城市品质提档升级。持续优化城市形态,高标准打造公园城市,塑造山水宜居城市样板。提升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增强都市圈宜居宜业水平。

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构建快速便捷高效的“对外同辐射、对内成一体”的交通体系,提升宜荆荆都市圈辐射引领带动能力。构建半小时三城互通,两小时通达长江中游主要城市,三小时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群的便捷出行交通圈。促进文化旅游消费等服务业融合发展,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和金融中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