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盛毅:强县辐射:县城需强化“城乡二传手”能力

2025年03月25日 10阅读 来源:四川省情,2024年06期

四川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县城发育水平不高,难以在城乡融合中发挥承上启下作用。建设经济强县,必须打造一批有实力的县城,来增强其联结城市与乡村的“二传手”能力。

经济强县多聚集在四川东部地区

四川启动实施争创全国百强县培育行动以来,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西昌市、简阳市、彭州市、射洪市、江油市、宣汉县、金堂县等县(市),先后进入赛迪全国百强县行列。

这些经济强县有四个特点:一是以县级市为主体,7个百强县中有5个为县级市,县城集聚人口超过20万人;二是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周边,其中简阳市、彭州市、金堂县位于成都市,射洪市、江油市、宣汉县与遂宁市、绵阳市、达州市3个区域性中心城市毗邻,西昌市本身就在凉山州扮演着区域性中心城市角色;三是产业都有明显特色,普遍有百亿以上龙头企业带动,有省级产业园区支撑,第二产业占GDP比重50%以上,其中工业是强县的关键,产品有一定技术含量和品牌影响,初步形成有一定规模的现代产业结构(见表)。四是进入百强县排名的县(市),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均在800亿元以下,在百强排位最靠前的也只在85名,多数县排在90名之后,面临着随时掉出百强县的可能。

除百强县外,四川还有一批经济总量较大,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主导产业特色也比较鲜明的县,如仁寿县、广汉市、都江堰市、三台县、泸县、南部县、崇州市、中江县、大竹县等。在这些县中,除少数有特色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农特产品资源作支撑外,多数与全省进入百强县的区位、产业结构、集聚人口规模等特征相似。总的来看,全省GDP较高的县(市)仍大多集聚在四川东部地区,且存在明显的经济梯度分布现象,即靠近中心城市的县(市),其GDP总量较大。

表四川省入选2023 赛迪全国百强县的县(市)主导产业

以县城为抓手提高“辐射力”

我国县城及县级市的城区人口有近3亿人,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30%左右,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乡融合的关键支撑。当前,部分县城的新增人口速度,呈现加快的趋势,在产业、技术、要素、专业市场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显现,在助力延伸中心城市产业链中起到补充作用。在这一阶段将着力点放到县城,以此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弥合城乡融合的薄弱环节甚至断层,时机开始成熟。2022年国家出台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就明确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全省综合实力排位居前的县城,许多都有省级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和重点产品,市政设施和内外部交通条件显著改善,初步形成现代生活生产服务功能。同时,不少县城的人口和要素,已经从净流出转为净注入,建成区面积和集聚人口规模进入中等城市行列,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

如果说存在不足,就是经济总量与城市规模不匹配,缺乏有规模的主导产业和园区作支撑,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数量少,不仅制约着人口和先进要素的进一步集聚,也制约着城市功能和园区功能的提升。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等省的经济强县,县城集聚人口超过50万的数量不少,有规模的产业、有影响力的企业和产品数量较多,已经成为大城市的卫星城,有能力承接大城市辐射并向乡镇转移,部分县城还成为了周边区域的商业、工业、市场、交通等的中心。

目前,四川排名居前的县,县城对周边乡镇的辐射带动功能也开始形成。如西昌市充分利用优势矿产资源、阳光资源等,省级钒钛产业园区,建立了钒钛、水电、生物医药、特色食品、康养旅游等特色产业,城市功能也在工业、康养旅游业发展带动下得到明显强化,进而使产业链和县城服务功能延伸到周边县。简阳市则依托过去制造业基础和毗邻成都市区的有利条件,建立起以智能制造、商业航天、新材料为主导,金融、物流、科技服务、创意设计等为重要支撑的产业结构,不仅有能力带动县域内的乡镇发展,也对毗邻县的乡镇发展产生了辐射作用。江油市以链主企业,带动周边乡镇构建起特冶新材料产业集群,并且成功上榜四川省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国家级小企业特色集群。彭州、金堂、射洪、江油、宣汉5个县(市)分别以石化、光伏、建材、食品、能源等为特色产业,有龙头企业或省级产业园区,具有支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条件,也成为一定区域的经济中心。

县城如何当好“二传手”

强化县城发展的现代功能

充分认识当前县城在弥合城镇体系缺陷、服务中心城市发展、辐射带动乡村中的特殊作用,将提升县城的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提出更符合现阶段发展规律,更能发挥县城特殊作用的目标。根据县城在区域中应当承担的功能及潜力,按照城市建设理念和功能,着力规划一批能够集聚20万人口以上的县城,并从空间上拉开县城骨架。根据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提升县城市政公用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配套能力,促进内外部交通的全面对接,有针对性地布局能够服务区域的教育、医疗、文化等设施,配置专门市场和产业项目,提升园区现代功能,让县城成为承载城乡要素配置的有效载体。

创新县城发展的体制机制

发挥县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作用,修订完善县城规划,同时从强化规划引领、优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着手,构建适应县城发展的新机制。在即将启动的“十五五”总体规划编制中,可以考虑设立县城建设专章。在城镇化规划中,县城发展规划要放在重要位置。根据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需要,在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配置方面给予倾斜。设立县城发展基金,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中央企业参与县城建设,进一步拓宽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资金渠道。探索县城共享城市人才、创新平台、信息、开放口岸、专业市场等功能。

促进中心城市产业向县城转移

引导不适合中心城市发展的产业,以及产业链的配套环节向县城转移,形成新的城乡产业分工格局。对中心城市龙头企业向县城延伸产业链的项目,要优先给予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配套,同时引导中小企业与其配套。依托中心城市的资金、市场、人才、平台等有利条件,大力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加工业和服务业,培育产业链龙头和骨干企业。围绕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促进中心城市的现代生产要素向县城集聚,明显改善县城的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

进一步优化县城营商环境

县城以民营经济为市场主体,完善市场营商环境应当作为主要任务。同时,县城与城市在产业能级上的落差,也有助于承接更多的外来企业投资。因此,在促进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的同时,要通过完善发展的软环境,吸引外部资本和市场主体入驻。借鉴现代城市建设经验,利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软硬件支撑系统,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大力推进中小企业的“智改数转”,利用现代技术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

应着力规划一批能够集聚20万人口以上的县城;在即将启动的“十五五”总体规划编制中,考虑设立县城建设专章。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