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智”造的《哪吒2》一样,DeepSeek正在全球范围形成冲击波,并改写AI大模型的口碑榜。通用大模型的行业应用五花八门,而大众往往在人机对话中“考考”TA的基本修养。同时,包括人文工作者在内,不少与机器存在竞争关系的岗位也产生了被替代的焦虑。
其实,智能体并非单纯一个理工男,需要跨学科提供各种解决方案,其背后取决于AI修辞学和模型训练师团队的文理素养加持。
最近,媒体编辑请DeepSeek作了一首词,送别99岁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DeepSeek选取《满江红》词牌名完成创作,咏叹“隐姓埋名研重器、九秩人生终不悔”等,如:
【驾鹤西归,寒风泣,神州悲切。抬望眼,海疆辽阔,舰潜游弋。隐姓埋名研重器,舍家为国倾心血。铸利剑,誓死保和平,坚如铁。
攻千险,排万难;深水探,龙宫闯。任惊涛骇浪,笑谈无怯。九秩人生终不悔,一腔赤胆真豪杰。送君行,酹酒祭英魂,千秋烈。】
且不论其古诗词水平多高,至少给绝大多数人“很燃”而非“冷冰冰”的体验。尽管某些国内大模型也能写得平仄工整、辞藻华美,但往往被人戏称为四平八稳的八股文、打油诗,文风带有“班味”“爹味”甚至“官味”。而DeepSeek广为年轻人接受,时有激情时有诙谐,也“食人间烟火”,可以说新生代在支持自己的话语权和审美权。
事实上,这一特点的来源并非技术层面,而在于DeepSeek研发团队的年轻化,并且重视模型训练过程中人文要素的注入。因此,DeepSeek除了显示出创新科技的优势,也反映了人文学科同样重要。这,恰恰是大模型技术容易被忽视、也值得反思的另一面。
调教人文能力,带来对话体验,取得传播效果。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荣休教授聂珍钊认为,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能够掌握跨领域的知识,把人文科学同自然科学融合在一起。经由海量数据集的预先训练及后续的精细调整,AIGC才能获得高效处理自然语言的智能,既能模拟人类创作出诸如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传统文学样式的文本,也能创新性地生成适应新型文学接受方式的作品,甚至比作家做得更好。
因此,DeepSeek这样接近通用大模型的平台横空出世,并不是人文学科的“掘墓人”,恰恰是帮助人类在科技和人文之间架起一座可以进行交融互通的桥梁。同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宁表示,人文学者通过与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交流和对话,可以习得当今前沿的高科技知识,并在与科技人士的交流和对话中向他们传达人文思想和文史知识,使他们得以审美地享用自己参与生产出的物质文化生活成果。
说到底,AI的面前和背后都是人,文理不分家,科艺一体化,综合而不可偏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