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大华:“四路同进”培育“五金农民”——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清镇探索

2025年04月07日 10阅读 来源:当代贵州,2023年48期

基金: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培育机制研究”(21XSH006)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式

清镇市在探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聚焦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助农增收,提出“四路同进”培育“五金农民”的发展路径,让农民收入来源更加多元、稳定和充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年2月22日,贵州省委书记徐麟在全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轮训班上强调,要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后发追赶者,做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实践者,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创新探索者,以贵州实践展开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演绎,努力为全国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个规模巨大的人口,很大一部分是农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贵州省清镇市在探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聚焦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助农增收提出“四路同进”培育“五金农民”的发展路径,即通过组织领路、能人探路、村民跟路、抱团赶路“四路同进”,统筹推进“村集体经济组织+其他经济主体”联结组建混合所有制公司共同发展的“1+1”混合发展模式,从而培育新时代的“五金农民”(加入混合经营主体的获得股金分红,流转土地的获得租金收入,在基地务工的赚取薪金,卖农特产品的收获现金,购买养老保险的将来有养老金保障),让农民收入来源更加多元、稳定和充分。

组织领路:为乡村产业发展锚定方向蓄势赋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障。清镇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过程中,坚持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为乡村产业发展锚定正确的方向和积蓄强劲的动能。

深化改革催生产业发展新动能。清镇市根据《贵阳贵安关于探索推进村集体经济“1+1”发展方式的指导意见》精神,明确“村集体经济组织+其它经济主体”联合发展的“1+1”试点是各级书记的“一号工程”,三级党组织书记亲自统筹、亲自推动,并将试点任务作为党建成效考核和党组织书记述职的重要内容。“1+1”的具体做法是由村集体经济以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作为股本,吸纳本村村民股本,以及生产经营企业、其它社会组织等社会股本,共同组建市场化股份制公司合股经营。在具体实践中,清镇市要求村集体经济在“1+1”经济联合体中所占的股本比例不得低于51%,从而有效防范了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稀释和流失。通过推进“1+1”的经济发展方式,村民可以根据土地、技术、资金、劳动力等不同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参与利润分配,既可以获得工资形式的劳动报酬保底收益,又可以凭借股东身份在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中按股参与分红,其参与分配的多样性和次数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以犀牛村为例,该村原系清镇市卫城镇的落后村和村集体经济“空壳村”,2021年开始推行“1+1”的发展方式整合村子里的资金、资产和资源投入产业项目,仅用一年时间就成为清镇市首个分红村。

建强组织配好村民致富领路人。村子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清镇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过程中,注重选优配强支部班子充分发挥党支部领路的作用。譬如,犀牛村的林丹曾在广东打拼多年,2021年返乡后在组织和村民的支持下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当时村集体账面上每年只有400元的出租鱼塘租金和2000元的林场承包费。为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林丹多次组织村支两委商议发展方案,经常走访老党员、老干部,到群众中去找落后的原因、找发展的良方。在走访中她发现了农机领域的“土专家”曾提军,在曾提军的建议下林丹组织成立了清镇市第一家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清镇市黔耘农机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采取“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开展农机服务,其中村集体占股51%,另外49%的股份,林丹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带头入股4%,然后积极发动村干部、离任村干部、退役军人等入股,短短一个月,就筹集了所需的49万元股金。目前,该合作社拥有各类农机24台,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耕种、施肥、收割、运输等技术服务,业务辐射到金沙、平坝、花溪、黔西、龙里、安龙、惠水等地。

党员带头创建党群共富联合体。党员是农村的中坚力量。清镇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坚持发挥党员队伍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员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过程中的作用发挥纳入党员积分制核心内容。譬如,清镇市犁倭镇石牛村和卫城镇犀牛村,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坚持把党小组建在项目上,创建了“党员示范棚”。同时,为降低脱贫户发展风险,清镇市积极探索脱贫户入股风险“党员共担机制”,在出资协议书中明确若出现亏损或者债务,全体出资人按照党员共担、平均分担原则承担脱贫户出资损失。乡村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为此,清镇市委组织部积极对接清镇市农商行,以干部互派为切入点,各自择优选派9名年轻干部进行为期一年的全脱产双向挂职随岗交流,农商行的青年党员分赴各个乡镇担任金融助理员,大力实施金融服务触底到村,为乡村产业和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必要金融支持。

能人探路:为乡村产业振兴增添动力加注活力

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人,关键在干。清镇市在推进“1+1”混合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注重发挥乡村能人在乡村振兴中的带动作用,并将引才作为撬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一招,积极吸引乡村在外发展的精英回乡参与项目建设,搭建发展平台,为乡村产业振兴增添强劲动力和新生活力。

积极引导乡贤回归。清镇市高度重视乡贤人才作用,按照“群众推荐、支部提议、‘两委’商议、集体研究、常态管理”的方式,以行政村为单位,精心甄选、积极动员本土外出务工人员、外出经商人员、优秀退役军人等反哺家乡建设、支持家乡发展,并择优动态建立村级乡贤库,积极引导入库的乡贤立足自身资金、资源、技术等优势,积极献良策、拉资金、立产业,主动为家乡谋出路、助发展。譬如,犀牛村的杨传军在深圳创业多年,是本村外出创业人员中的佼佼者,在村支两委的动员下,他联合在外打拼的同乡,准备回村投资1500万元,开发1000多亩荒山,与村里联合打造归山秘境旅游项目。又如,犁倭镇河溪村的胡正德是长期在云南、缅甸等地闯荡的艺术匠人,回引返乡后在犁倭镇河溪村创办工作室,专门研究黑砂陶工艺品制作技术,并针对残疾人士再就业问题免费举办黑砂陶制作技能培训班,带动20余名残疾人就业增收共30余万元。

精心打造服务载体。清镇市坚持“组织搭台、乡贤唱戏”,鼓励各村根据新乡贤个人特长、专业方向及其自身资源优势,灵活设置党建先锋员、文化传播员、产业引领员、社会治理员等15类乡贤岗位,因人就势在全市181个行政村全部组建起乡贤志愿服务团,服务团原则上以10人为单位设立。一些村还专门成立新乡贤服务室,让乡贤服务团有效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村民跟路: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培育新时代“五金”农民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清镇市在推进“1+1”的发展方式过程中,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注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积极鼓励村民通过土地、技术、资金、劳动力等多种不同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参与乡村产业发展,从而在发展壮大乡村产业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培育出新时代的“五金”农民。

引导农民入股培育股金农民。清镇市利用农村山林、土地、房屋等资源,引导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资金、技术入股经营主体。截至目前,全市农户承包地入股达93762亩,29198户95393人变股民,实现分红7507.4万元。其中,卫城镇犀牛村的清镇市黔耘农机专业合作社,由村集体出资51万元加上11名村民众筹49万元共筹集100万元成立,2022年实现利润42万元,其中,村集体分红21.9万元,11名股民分红20.1万元。为鼓励村民积极加入合作社,该村从村集体分红中拿出19.7236万元给全村3763名村民,人均分得52元。

盘活农村资产培育租金农民。清镇市鼓励农户推进土地流转和闲置住宅盘活,推动农业生产不断向现代化、产业化、集约化方向迈进。目前,红枫湖镇骆家桥村已流转土地4600亩,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269.8万元,经营性收入达63万元,土地租金每年每亩达700元,村民人均收入达3万元。犀牛村稻油轮作基地,流转120多户村民500余亩土地,村民获得土地租金近25万元;红枫湖镇大冲村上寨组、右七村大窝组盘活和利用农村宅基地54宗,引进里查里诺、大窝野奢、农业展示体验中心等产业项目,总投资3.5亿元;农户单幢农房年租赁价格达到6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单项增收达5万元以上。

鼓励就近务工培育薪金农民。红枫湖镇骆家桥村是贵阳市最大的蔬菜保供基地所在地,种植蔬菜保供基地3200余亩,精品果蔬800余亩、绿化苗木栽培300余亩、茶叶种植300余亩,通过鼓励周边村民在基地就近务工,实现带动就业达16万人次,村民增收1600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脱贫户增收45万元。暗流镇下坝村962亩韭黄种植项目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的组织方式,并向村民试行“产业倒包”,走产业聚焦、合理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解决当地村民就业难题,165户农户年户均劳务增收3000元。犀牛村建立由村集体控股的生态食用油加工厂和村农机合作社,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400多人次在基地务工,日均工资100元,农机合作社共发放工资12万元,加工厂月薪达3000元。

引入市场化运营培育现金农民。清镇市积极发挥供销系统作用,不断拓宽“黔货出山”输送渠道,推进培育家庭农场43家、特产合作社26家,完成36家“百合联”网点运营管理能力提升。2022年,清镇市国有农投公司建成全市农特产品集中展示中心,对清镇黄粑、红枫山韵茶、金秋梨、猕猴桃、刺梨原汁、山椒、金银花、山花牛奶、林下土鸡等67种农特产品进行集中展示,签订外销合约20余个,有效破解农特产品销售难题。犀牛村发挥合作社作用,与周边厂矿企业签订保底销售协议,打通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帮助村民实现大米、粮油、土鸡蛋等特产销售变现,实现年销售收入20余万元。

推动风险共担培育养老金农民。为确保村集体经济创收用于持续发展和提升村民幸福感,清镇市积极组织发动村民购买养老保险,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让特殊困难群体应对天灾人祸时能得到帮助。目前,卫城镇犀牛村养老保险缴费由最初几十人增加到现在的700余人。青龙山街道办东门桥村每年为全体村民缴纳新型城乡医疗保险,实现全员尽保,每年向60周岁以上村民发放养老保险补助1500元,每年对考取重点大学的村民子女给予3000至5000元补助,一系列在村集体经济支持下实施的惠民措施,让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提升。

抱团赶路: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紧密利益联结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激发不同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中,农民群众是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体力量,但他们往往缺乏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清镇市在探索实施“1+1”的发展模式过程中,积极引入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在内的各方力量,依靠构建紧密利益联结,充分整合不同主体优势,从而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凝聚强大合力。

积极构建利益联结共同体实现抱团发展。清镇市推进“1+1”的混合发展模式,首先将坚持党建引领和党组织把握方向作为根本前提,在此基础上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建立健全联农带农强农富农新机制,按照“产业连营、股份连心、责任连担、利益连享”的运营模式,推动“企业+合作社+农户+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入股,巩固契约式、分红式、股权式利益联结,让农民特别是脱贫户在土地经营权入股中有稳定收益,从而构建“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共同体,实现抱团发展。

不断丰富“1+1”混合发展的模式及内涵。“1+1”混合发展模式的前一个“1”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后一个“1”则是第一个与其他经济主体组建的混合所有制公司。“1+1”模式的不断丰富,主要体现在其他经济主体拓展方面。清镇市在推进“1+1”混合发展试点过程中,鼓励条件成熟的村通过“集体经济组织+村民+N”方式与国有或民营企业合作,优势互补促进集体、农户双增收。譬如在红枫湖镇大冲村,通过创新财政资金改革试点引导财政投入11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5000万元盘活下寨组20栋农房,增加集体收益。

此外,清镇还进一步整合资源,探索在条件成熟的2个乡镇组建跨村联共体,通过组建股份经济合作联社方式,搭建镇级村集体经营主体,与国有企业混合经营,先期孵化、培育村集体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如王庄乡组建集体经济联合社,与市工投公司组建混合所有制公司,围绕清镇市高质量发展“一主一特”产业体系中铝及铝加工开展合作,实施矿产品加工、堆存、转运综合中心建设项目。又如卫城镇组建集体经济联合社,与市供销社开展战略合作,围绕农资销售、订单农业、农特产品上行等开展合作。

清镇推进“1+1”混合发展模式的启示

清镇市“四路同进”推进“1+1”混合发展模式以来,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特别是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助农增收方面,释放出了较强的动力和活力,带来以下启示。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改革创新需要上级政策赋予充分空间。清镇市所实施的“1+1”改革探索,实际是对《贵阳贵安关于探索推进村集体经济“1+1”发展方式的指导意见》的深入贯彻和落实。清镇在推行“1+1”发展模式中的一些大胆做法,比如“村支书和其他村干部带头入股”,在《指导意见》中其实已经得到明确倡导,即“支持村干部带头、引领带动村民以资金或土地等作价入股”,从而打消了村干部在干事创业过程中的一些顾虑,极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而一旦村民们看到村干部都带头加入混合发展道路了,他们的顾虑也就少了,“1+1”的混合发展模式由此得以迅速推行起来。

农业产业现代化需要整合各方力量有效促进农民进场。农业产业现代化,农民作为最重要的主体不能缺场。但农业产业现代化不能只靠农民单打独斗,这是由于小农户往往在资金、技术和市场信息等方面存在不足,因而需要积极引入政府、市场龙头企业(包括国有和民营)及其他主体力量一同参与,通过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将分散生产的农民组织起来,以集约经营的方式,帮助小农户选择产业、习得技术和对接市场,化解他们自身的生产弱势、市场弱势和组织弱势,增进其应对风险和节本增效的能力,最终实现农民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农业农村现代化要聚焦渠道拓展推动农民持续增收。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最大的短板,也是最艰巨的任务。为此,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丰富他们参与分配的形式。在具体实践中,要积极鼓励农民根据土地、技术、资金、劳动力等不同生产要素的投入来获得多种形式的收益分配,从而培育越来越多的“五金农民”,让农民共享农业农村发展的成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