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新产业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催生成势,应着力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锚定数字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两个主攻方向,推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协同共进,加快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聚集壮大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聚焦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以新质要素为引擎赋能“富矿精开”,做强“六大产业基地”,构建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围绕磷酸铁锂、黑磷基材料、增塑材料等产品,重点推进磷化学品产业链向新能源材料、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新材料领域延伸,做强做优磷及磷化工业。围绕AL-MgSc铝合金、航空航天铝合金、高强度铝合金、高强度汽车铝合金等高端产品,重点培育打造铝制装备轻量化材料产业集群,壮大铝及铝加工业。围绕聚丙烯、聚乙烯等产品重点发展煤基新材料,围绕新型锰基正极材料、富锂锰基材料等重点发展多晶材料、新型锂电池等新产品,提质发展煤及煤化工锰、锰加工产业。突出发酵技术革新、智能酿造、酒糟综合利用等关键领域,综合运用数智化技术、生物技术、新型发酵技术提升酱酒产业综合效益。以多能互补系统、发电效率提升、源网荷储一体化、能源装备制造为重点,综合提高能源产业效能。培育发展碳酸钙深加工、硅基新材料等新产品,推广以竹代塑,促进传统建材产业提质发展。聚焦新需求新技术新模式,壮大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健康医药等特色轻工业。
聚焦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聚焦“藏农于技、藏农于地”提升单产,推动生产环节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大力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推进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出台相应配套支持政策,实现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提质升级,构建现代化的农业体系。
聚焦新需求新场景新业态,加快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和现代服务业。以数字创意产业、文旅装备制造及更新等为重点,打造智慧景区、智慧康养社区等沉浸式数字化体验新场景新产品,促进“四大文化工程”的数字文化创意活动应用场景打造,持续推进“村超”“村BA”“路边音乐会”等文旅体验线上线下数字化融合互动,建设文体康旅装备产业集聚区,重塑文旅产业生产方式,锚定推进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构建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发展新技术与创新服务、数字金融、绿色金融、数字化智慧化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新业态、家政和养老托育服务,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
聚焦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体系。加快绿色算力、智能技术等数字经济发力点,推进“东数西算”全国枢纽节点建设,把数字生产力培育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引领性产业。充分发挥产业基础和能矿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新能源电池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绿色生产力。顺应健康生活方式进入加速期,创新发展生物制造、低空经济等高价值健康生产力。积极培育生成式人工智能、北斗卫星应用、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丰富未来产业应用场景。
聚焦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优化,构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强化基础设施补短、成网、联动、配套、共享,稳步推进传统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加快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基站建设等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高效运营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不断降低物流成本。
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推动教育综合改革。聚焦“六大产业基地”“富矿精开”,在资源精深加工、新能源电池及材料、射电天文等领域优化建设一批同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工科,培养一批创新型、专业型、技能型人才。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建设30个左右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产业人才培养基地。
推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布局建设一批与产业链相关的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构建大数据、绿色能源、生态旅游及山地特色农业等本土优势领域核心技术池。优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组织方式,重点围绕伴生稀土分离提取、锂资源高效分离提取、生物育种、岩溶地区抽水蓄能等“卡脖子”问题开展科技攻关。支持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特种化学电源全国重点实验室做大做强,加快航空航天发动机、高分子复杂结构增材制造等创新中心建设,争取多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打造更多关键行业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独角兽、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探索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等转化机制,优化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保障和考评机制。
构建以“数据(新型生产要素)+算法(新型劳动工具)+算力(新型劳动主体)”的人才发展格局。针对性引进一批战略人才、创新型人才、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加快培养一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设立省级青年科学家奖和做好青年创新创业奖的评审工作。建立分行业、分领域兼具稳定性、竞争性的经费投入体系和宽松灵活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激发技术、知识、人才、资本、数据等各类生产要素活力,探索构建新型劳动关系。
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激发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
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组织领导。强化贵州特色前瞻布局与政策导航,尽快出台省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文件。围绕政、产、学、研、金、服、用七大环节协同作用,精心构筑创新源泉挖掘、科技成果孵化、市场应用驱动、产业生态优化的特色产业发展链条,鼓励并支持企业在新赛道上勇于创新、敢于试错。探索建立通过第三方对全省新质生产力培育形成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机制。
促进生产要素集聚配置。强化财政金融政策保障,确保研发经费投入占GDP合理比重,完善与产业发展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特点相适应的多元化接力式资金支持服务,构建覆盖广泛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鼓励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强化土地矿产资源和能源保障,引导矿产资源向链主企业、向重大项目集聚。强化算力要素保障,健全落实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基础制度。强化绿色发展保障,落实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和资源高效利用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
加强应用场景打造。补齐产业载体建设短板,加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保税区等园区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布局建设一批数字经济、健康经济、低空经济发展应用场景等新型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项目的园区承载力,超前谋划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群融合集成发展。
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全面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构建适用于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产业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系统梳理政府审批及服务环节,助力新兴产业企业降低管理和技术成本。落实公平竞争审查第三方评估制度。实行企业投资项目各类评估评价“多评合一”,开展重点投资项目“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服务以及重点企业全流程、全周期保姆式服务。
推进产业高水平开放。深入探索“东部总部+贵州基地”“东部研发+贵州制造”等合作模式,积极承接发达地区新兴产业转移。在发达地区设立飞地研发中心,实现借地开展科研攻关,借智实现人才引进,借力推进产品升级。鼓励有条件的市州建设专业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载体。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