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成都如何把“科幻场景”逐渐变为“产业实景”

2025年04月17日 10阅读 来源:人民网

在四川成都,一些“科幻场景”正逐渐变为“产业实景”。

比如,养老陪护机器人在成都的养老社区里“实战验证”;“无人机警员”在清明假期的绕城高速上空快速缓解交通拥堵;无人驾驶的智能游船在鹿溪河上测试迭代;“成都造”的铁路货车检修机器人好似“钢铁侠”一般在检修车间里大显身手。

一些消费类新场景也在成都“开花结果”,比如能陪伴小孩下棋的机器人、无人机送外卖、通航低空赏花、机器人代客摄影等新兴消费场景获得不少消费者买单;仅在今年清明假期首日,成都崇州市、金堂县坐飞机低空赏花的游客总量就超300人次,创造了一个新的消费热点。

这些新的场景创新,一头连接着新质生产力培育,一头连接着新消费需求。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扩大内需战略的交汇点和着力点,成都在“城市新区场景政策创新先行先试”的过程中,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落地应用,拓展产业想象空间,搭建多元消费场景,为经营主体创造新机遇,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搭场景’为各类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提供在真实环境下测试验证、迭代完善的机会,让某些具备C端属性的新品提前亮相展示,不断反馈升级完善。”成都市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张实睿说,持续激发潜在消费需求,也为大规模成熟商用奠定基础。他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思路,为全市的场景创新工作拉出了一张思维导图。

从“点”上看,张实睿谈到,城市新区在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集中展示应用上有了一些成果,成都高新区的新川机器人公园、四川天府新区的科创生态岛已初具雏形,成都东部新区也在全力围绕世博园、世运会打造“低空+”的新场景;同时,成都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成立以来,已有不少的科创型企业主动上门展示场景供给能力,提出了具体的场景需求。

从“线”上看,成都希望推动场景应用从“可选项”变为“必答题”。张实睿说,在借鉴深圳龙岗等先发地区经验后,通过政府投资项目立项、评审等环节上的制度性创新设计,要求项目业主按项目总投资的一定比例去刚性地谋划嵌入新场景,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首试首用创造条件。

从“面”上看,张实睿表示,成都坚持场景供需两侧发力,一方面推动国资、住建、教育、民政、卫健、公安、商务等掌握大量潜在场景资源的市级行业部门、相关市属国企、相关区(市)县深入行业一线,以“小切口、细颗粒度、强针对性”为导向,精准挖掘释放场景需求;另一方面重点围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绿色氢能等新技术新产品涌现频率较高的产业链,推动产业链牵头部门动态搜集发布场景能力供给产品(服务)清单,以“场景创新·机会无限”为主题,分类别、分区域、分批次推动场景供需两侧碰撞交流,截至目前已组织开展场景创新需求(供给)发布活动近50场,发布场景需求417条、能力供给88条。

“成都以务实管用为原则,持续推动小切口、具象化的场景需求释放与重点产业链的场景能力供给双向奔赴,及时总结评估3个新区场景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成效并适时推广,健全‘场景创新与招商引资’双向赋能机制。”张实睿说,还会从体制机制、线上线下等方面打出一套场景创新工作“组合拳”。

谈到“重点产业链场景能力供给”下一步的发力重点,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程桦表示,会在产业端推动场景创新发布常态化,在企业端推动产业创新提能升级,在产品端则打造“成都造”品牌矩阵。成都会精心培育“爆款产品”,围绕智能终端、新型显示、无人机、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各自优势领域,强化场景赋能、应用牵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爆款产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