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学良:建设人民城市是打破城市发展瓶颈的关键

2025年07月02日 10阅读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3年08期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亟须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为新时期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指明了基本方向。

第一,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但仍存在部分内生阻力。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波澜壮阔。1978—2021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增长到9.14亿人,城镇人口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至64.72%,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但日益突出的“城市病”“半城镇化”问题也制约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升,比如大城市过于拥挤,中小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等,限制了城市集聚规模与经济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第二,我国城镇化速度放缓,到了质效提升关键时期。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经验,一国整体城镇化进程通常会在城镇化率突破70%后放缓。“十一五”至“十三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年均增速从1.39个百分点逐步降至1.13个百分点。随之发生改变的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市的包容性增长愈发重要。整体上,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发展中后期,在稳步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同时,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效率成为下一阶段的重要目标。

第三,人民城市建设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依靠谁、为了谁”这一根本问题。为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深刻揭示了我国新时期城市发展的宗旨、主体和根本目的。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要求城市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在城市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并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从根本上给出了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