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
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
■园区汇聚570余家轨交上下游企业
■产业集聚度居全国前列、西部之首
■产业链条营收已突破4400亿元
■成为成都十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
全国首列时速160公里市域A型车飞驰于19号线;采用国际最高自动化等级GoA4全自动运行系统亮相27号线……高频闪现的“首创”既表明轨道交通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也呈现了轨道交通的发展速度。
贴地奔跑,成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已“跑”出千亿级产业集群,成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汇聚570余家上下游企业、本地配套率超过75%、国内70%氢能轨道交通车型氢动力系统“成都造”——一组数据亮出了成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的名片,也亮出了产业园区发展的澎湃动能。
氢动力“不轻”
国内70%氢能轨交由“成都造”牵引
“今天上午,我们公司牵头研制的西南地区首套220kW高安全固态储氢燃料电池应急发电系统正式应用示范。”7月15日,记者赶到位于新都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四川荣创新能动力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荣创新能”),该公司副总经理谈剑钊告诉了记者这一好消息。
据谈剑钊介绍,该系统是成都市绿色低碳领域的“揭榜挂帅”项目,较计划时间提前了8个月完成研制,其亮相标志着我国氢能应急电源实现核心设备自主化与工程应用取得新突破。
从国内首辆氢燃料电池电动机车“蓝天号”到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再到世界首辆氢能接触网检修作业车、国内首列氢能铰接式轻轨车、国内首辆氢能地铁施工作业车等,这些国内外首台(套)轨道交通车辆的燃料电池系统,都来源于荣创新能配套研发。“目前,国内70%氢能轨道交通车型的氢动力系统都出自荣创新能。”谈剑钊说。
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也是成都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重点打造的产业链之一。成都相继出台多项氢能产业支持政策,加快布局氢能产业赛道,目前已聚集100余户氢能关联上下游企业。
“研造修”一体化
实现本地配套率超75%
乘坐轨道交通19号线的旅客,会发现车型更加安静、快捷和舒适。这条连接成都两座枢纽机场的轨道交通,融合了5G通讯、全自动驾驶、智能运维等先进技术,为国内首创时速160公里的市域A型车。而这车型正是出自中车成都公司。
“同样采用该款车型的还有去年开通的资阳线。”中车成都公司技术部车体分管设计师葛天称,在新技术加持下,车辆运输效能提升逾三成。
成都轨道交通资阳线是四川省首条跨市域轨道交通线路,依托全国首列基于5G车通信全自动驾驶的时速160公里新一代市域A型列车技术平台,成为国内速度最高的市域A型列车。自去年9月开通运营以来,已成为成都都市圈的交通新动脉。
历经多年发展,中车成都公司已发展成为四川省轨道交通装备“链主企业”。而它所处的成都市区北部的新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聚焦航空轨交打造特色产业名片,先后规划建成3600亩的航空产业园和2000亩的轨道交通产业园。依托产业园区赋能,成都地铁70%实现“新都造”,本地配套率超75%,构建起轨道交通“研造修”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实现“成都车、成都研、成都造、成都配套”。
产业集群贴地“跑”
汇聚570余家上下游企业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除了全国首列新一代市域A型车,中车成都公司还打造了全国首列熊猫旅游专列——“熊猫专列1.0·安逸号”,并先后推出了“熊猫专列2.0·什邡号”“熊猫专列3.0·成都号”为代表的精品旅游列车,为游客提供独具特色的铁路出行新体验。
“得益于成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我们公司也持续壮大,依托产业集群的‘名片’效应,公司业务范围从成都延伸到了全球。”园区内的成都金强机电设备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机电设备设计、生产及维保的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总经理余志强称,公司员工数从成立初期的几个人已发展到现在的近200人,年营收增至近1亿元。
数据显示,成都市轨道交通装备集群相关产业园区已汇聚570余家轨道交通上下游企业,产业集聚度位居全国前列、西部之首,被纳入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园区为核心承载,近年来,成都持续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向高端化迈进,已构建起涵盖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及运维服务的完整产业体系。相关数据显示,成都轨道交通产业链条营收已突破4400亿元,成为成都十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杨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