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局中,浙江发挥“浙之所长”,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大平台,为一体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来,长三角一体化以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突破口,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为主线,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浙江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局中,发挥“浙之所长”,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大平台,作出了重大贡献。
以示范区为突破口,推进高质量一体化
“长三角”虽然面积与人口仅占全国的4%与10%,但沪苏浙皖三省一市面积也达到了35.8万平方公里,接近日本国土面积。2022年底,常住总人口超过2.37亿人,远多于俄罗斯(1.44亿人)、日本(1.25亿人)、韩国(5200万人);经济总量更是超过29万亿元,约占全国24%。体量庞大的不同省市如何实现一体化,根本没有经验可借鉴。与国家间的一体化不同,国内不同区域不存在着国境,不存在商品、资金、人口流动的法制障碍,但存在着行政权力与体制因素的内在障碍,行政权力越大、政府控股的企业越多,这种障碍就越明显。在计划经济时代,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与商品,其定价与流动均由地方政府决定,不同省市间的要素与商品流动比市场经济下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动更为困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行政权力的障碍已大为削减,但土地与资金要素主要掌握在地方政府手里,各地的所有制结构也有着较大差异,这必然会制约区域的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选择了从“解剖麻雀”入手,进而从小区域示范再到大范围推进。2019年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示范区以“一体化”和“高质量”为主题,寻求在长三角制度创新、科创协同、产业协作、生态共建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四年来,示范区成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突破口。浙江与上海、江苏一道,携手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在制度改革、生态绿色、科创产业发展、共同富裕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2019-2022年,嘉善地区生产总值由626.81亿元跃升至863.48亿元,年均增速达11.3%,上海青浦与江苏吴江分别达4.6%与6%;2022年,嘉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50.13亿元,年均增速达20.1%,上海青浦和江苏吴江分别达17.5%与11.3%,均显著高于所在省市平均增速。
共同编制示范区规划。上海、江苏与浙江两省一市共同编制全国首个跨省域的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先行启动区规划和水乡客厅城市设计方案。系统性重塑县域空间,嘉善片区的“一城一谷三区”平台格局正逐步形成,示范区承载能级进一步提升。两省一市共同出台“39条”支持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浙江积极构建嘉善片区“1+1+N”规划体系。截至2022年底,嘉善已携手青浦、吴江,共同探索形成112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8项制度成果获批向三省一市乃至全国有条件地区复制推广。
推动科创产业协同创新。一是突出“全链协作”强产业。三地立足产业特色,实施示范区产业链强链补链行动。大力引进重点高科技企业,实现产业链跨省域合作链接。2022年,嘉善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增长16.7%和24.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30.9%;在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等领域已形成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半导体产业链已集聚从芯片设计、装备制造到封装检测的全链条企业80多家,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列浙江省县(市、区)第三;精密机械、通信电子两大主导产业产值分别同比增长29%和22%。二是突出“跨域共建”强平台。嘉善聚合长三角高端创新资源打造祥符荡创新中心,积极引进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企业研发中心,在重大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进展;已落地6个未来实验室,高新技术企业四年翻两番、总数突破70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三年翻番、总数突破1200家。三是突出“生态创新”强龙头。嘉善实施“基金+股权+项目”的招商“生态循环”新模式,获批浙江省首个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QFLP)试点,组建产业基金20多只、累计招引高质量产业项目超400个,总投资超2100亿元,有力支持了科技成果产业化。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三地以交通共联为重点,共建快捷的交通网络,沪苏嘉城际铁路在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同步开工建设。三年多来,嘉善片区开通8条示范区跨省公交专线,累计发送13.62万班次、乘客202.1万人次。共同建设“轨道上的示范区”,打通姚杨公路等一批省际断头路,建成首条城市高架平黎快速路。建设嘉善至西塘城际铁路等4条铁路和兴善大道等3条高(快)速路,加快实现县域15分钟直达、与沪杭苏甬半小时通勤。示范区正从三地“边缘区”转变为长三角“中心区”。
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协同推进示范区生态环保“三统一”制度、联合河湖长制等。实施跨界水体“五联机制”“碧水行动”;探索低碳绿色发展路径,共同制定实施示范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指导意见、碳达峰实施方案;嘉善还创新农田尾水零直排模式,建成祥符荡“水下森林”,打造国内首个“零碳”科创聚落竹小汇;推进区域生物多样性建设。携手打造世界级湖区“蓝色珠链”景观体系,共同探索示范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打造长三角共同富裕样板。以长三角公共服务高质量一体化示范为抓手,推进公共服务扩面提质与跨区域便利共享。两省一市共同推动示范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打造“线下窗口+线上平台+自助终端”立体式服务矩阵,“跨省通办”综合受理窗口通办事项达1300多项。示范区共同发布45项公共服务项目清单,涵盖教育、卫生、医疗、文化旅游、养老等领域,覆盖示范区常驻人口340余万人。到2022年底,嘉善片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累计超过一万人次,实现118类电子证照跨区域自动关联调用。
加强产业协同发展与科技协同创新
不同于国家间的经济一体化,我国区域一体化的核心不是贸易投资的一体化,也不是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是更深层次的科学技术协同创新、重点产业协同发展。利用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产业优势、科技优势、国际化优势,在科学技术领域强化协同创新,推进长三角地区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全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源,这正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根本要义。
强化创新协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科技支撑。长三角力求构建一个集创新资源、研发载体、产业需求于一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为长三角区域以及全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多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积极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协同发展,实施长三角科创联合攻关计划,加强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互补合作。目前,长三角三省一市以上海为龙头,协同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快推进。
浙江的基础研究资源相对薄弱,在长三角协同创新中,浙江积极推进与沪苏皖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协同创新。近年来,浙江联动推进科创共同体和G60科创走廊建设,推动“国之大者”在浙江落地生根,科技研发能力不断加强,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注入新能量。之江实验室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2个大科学装置获批建设实现新突破。2022年,浙江聚齐了之江实验室、白马湖实验室、东海实验室等十大省实验室,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一批进口替代成果,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断链断供风险点实现长三角地区备份。
与此同时,浙江各地大力推进科创飞地建设,以吸纳长三角科研资源富裕地区的科技创新成果,再转化为新的生产力。根据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调研数据,截至2022年底,长三角跨省域科创飞地数量超过70家,飞入地主要集中在上海。其中,浙江跨省域科创飞地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在长三角区域内设立的省际创新飞地超过60家(46家飞入地为上海),在沪科创飞地面积超30万平方米,其余飞地分布在南京、合肥、无锡等地。浙江这些科创飞地在一定程度上利用飞入地的科研人才资源,弥补了地方科技资源的不足,对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形成了较好支撑。
推进重点产业协同发展。为了促进重点产业链的协同发展,长三角三省一市联合建立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落实协调机制,加强重点产业链联盟建设,建立了产业链风险清单。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正在长三角加速崛起。目前,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在全国的比重近60%,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占全国约1/3,新能源汽车产量占38%。长三角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加快推进。在重要产业协同发展中,浙江牵头完成了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研究。浙江统筹三省一市之力,成功绘制了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地图,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与产业链优化提升打下了良好基础。浙江稳步推进跨省产业合作园区建设以促进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省内多个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加快推进,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被授予“长三角共建省际产业合作示范园”,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入选首批浙江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名单。在制造业发展规划中,浙江将力争到2025年形成一批具有产业链主导力的战略性技术产品,培育100家左右世界级龙头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打造4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万亿级产业链、2个5千亿级产业链和5个千亿级产业链,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年总产值突破6万亿元。近五年,浙江全社会研发投入基本实现翻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实现倍增,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断链断供风险点有三分之二以上可以在长三角地区实现备份。
以“数字长三角”赋能高质量一体化。长三角三省一市提出打造“数字长三角”,加快长三角数据信息枢纽港等标志性项目建设,探索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数字长三角”不断加力加速。浙江加快推进数字长三角建设,为长三角一体化赋能。浙江数字技术与数字经济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在数字化治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领域优势突出,其中,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产业竞争力位居国内第一梯队。在“数字长三角”建设中,浙江牵头编制出台《数字长三角建设方案》,协同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数字平台,对省内长三角一体化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建立定期调度分析和跟踪服务机制。作为数字化改革首批11个跨部门场景化多业务协同应用之一,“浙冷链”已走出浙江、落户长三角。乌镇之光等一批数字化重点项目投入运行,助力“数字长三角”。数字引领推动产业转型。数字经济千亿产业集群加速形成,通讯电子、新能源两大产业新赛道加快布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竣工投产。成功引入立讯精密、格科微电子、富鼎电子、富通通信、中国电信长三角算力中心等一批链主型企业和重大项目,并推进产业链精准招商,与复旦大学共建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浙江分中心,成功集聚近百家半导体产业上下游关联企业。
全面提升区域互融与对外开放水平
五年来,在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中,三省一市充分发挥上海的国际大都市优势、浙沪苏的港口优势,以上海为开放龙头,以制度性开放为重点,大力建设长三角国内与国际大循环的中心枢纽,成为全国开放的高地,在全国的开放融合中起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一方面,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通达便利的交通网络,加快长三角区域的融合,加强与长江经济带的协作,促进区际开放发展;另一方面,以自贸区、江河海陆联动、港口协作为重要抓手,加快对外开放。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建立长三角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五年来,杭州与上海、南京、合肥之间实现了高频次“1小时交通圈”。嘉兴机场、开化通用机场获批,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三期、台州机场基本建成。浙北集装箱运输通道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建成宁波舟山港虾峙门口外30万吨级航道。沪苏湖铁路、甬舟铁路、甬舟高速复线加快建设,金台铁路、杭台高铁、杭海城际铁路、杭绍城际铁路建成通车,浙江累计建成轨道交通里程超4500公里。共建长三角智慧高速公路网,沪杭甬高速10公里试点路段试运营。
促进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联动发展。浙江充分发挥海港、陆港与数字经济的优势,全面推进“四港”联动、示范城市联动建设,加快建设多式联运基础设施。推进宁波—舟山港、温州港、台州港、乍浦港等港口联动发展,建设义乌陆港与多个综合性陆地交通物流枢纽,加快建设杭州、宁波、温州、台州等空港枢纽,推进海港、陆港、空港互联互通。全面启动“信息港”建设,编制《“四港”联动智慧物流云平台建设方案》,智慧物流云平台上线运行,实现海陆空数据互联。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2.0版全面深化,港口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畅通铁路进港入园“最后一公里”。公路、铁路、海运、航空互联互通水平显著增强,货物多式联运“一单制”和旅客联程运输基本实现。成立“四港”联盟并开展实体化运作,四港联盟成员总数突破40家,快递出海、中欧班列集货疏运等合作项目得以落实。一体化通关协作制度全面推进,浙江省海港集团与义乌市政府开展义乌海关一体化监管深度合作,创新建立“义乌—舟山”一体化通关模式。
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与制度创新。在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成立的一年多时间里,浙江自贸区四个片区在加强联动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特色优势,与其他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开展了一系列务实合作、推进联动发展。舟山片区积极推动长三角期货现货一体化油气交易市场建设,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与上期所开展战略合作,实现仓单的互联互通,构建首个以国内期货市场价格为定价基础的保税燃料油价格指数。宁波片区持续推动浙皖港航合作,与合肥经开区合资运营综合物流园区。在制度创新方面,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五大功能建设,实现自贸区赋权扩区。各片区逐步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出台实施方案、推广复制经验、提升平台能级。三年来,浙江自贸区形成特色制度创新成果和实践案例200多项,其中很多是全国首创,不少在全国复制推广。
共建区域开放新平台。主动参与虹桥国际开放大平台建设,与上海共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设立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宁波前湾浙沪合作区,积极与省外、海外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开展研发合作、产业合作,这些合作区成为浙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推进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西延拓展。中欧班列(义新欧)开行数逐步增加,开行线路增至近20条,成为中欧班列全国第四城。创新义乌、金华“双平台”运营体制,形成全省“义新欧”单一品牌统一使用。与此同时,浙江在毗邻沪苏浙皖地区建立多个省际毗邻合作园区,探索省际毗邻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提高政策的协同性、产业的互动性。
此外,三省一市大力推进协同治理、智慧治理,以长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智慧化建设、绿色生态保护治理为重点,大大加快了长三角社会融合与生态优化。五年来,长三角共推出户口迁移不再需要两地跑、异地购房提取公积金“零材料”网上办等138项跨省通办政务服务事项或应用场景,浙江为此积极落实协同政策。浙江牵头搭建全国首个跨区域区块链平台“区域协同万事通”,打造全国首张“示范区”政务服务地图。浙江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会同浙江省人力社保厅,协同省文化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等十余个部门,为长三角区域初步构建了基于“浙里办”的居民服务“一卡通”专区。近年来,“一卡通”持续扩面,三省一市已基本实现人力社保全领域通用,超1300个文旅场所支持社保卡通用。140个政务服务场景在“一网通办”平台上线,浙江与沪苏皖的医保卡互通全面推进,2021年,浙江在沪苏皖就诊结算人次增幅108%。
五年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从国家对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要求来看,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长三角一体化进展区域差异大、全方位协调推进一体化有待增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体量过少,对长三角一体化乃至全国区域协作的示范带动作用仍需增强;长三角一体化的制度性创新有待加强,协同机制需要强化。长三角一体化需要锚定“高质量”。未来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长三角需要担当起全国科技创新与产业高端化、安全化的先锋队重任。浙江在协力一体化建设中,需要发挥自身优势,“锻长板、补短板”,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