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徽推进多重国家战略由叠加向融合升级,会形成资源利用集成、实施力度互补、战略效应递增的三大叠加新优势。培育和发挥这些优势,要紧扣衔接、融合两个关键词,多层面构建实施衔接机制,多方面拓展融合深度。在实施中,既要坚持因地制宜、系统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东中互济、内外联动的空间发展指向,又要围绕产业、城市及支撑体系三条融合主线展开,推进全省经济由“大”向“强”再跃升,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新篇章。
基金:安徽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研究”(AHSZD2018D05)后续研究成果
关键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衔接,融合
作者简介:程必定(1948—),男,安徽肥西人,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地区发展战略。
收稿日期:2024-12-16
由于安徽在全国具有“承东启西、联北接南”的地理优势,先后有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在安徽实施,加上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安徽实施的国家战略叠加之数是全国少有的。2024年10月17—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徽时强调,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1],对安徽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期盼。安徽如何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是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围绕衔接、融合两个关键词,从基本思路、发展指向和融合主线等方面,对这个重大课题试作探讨。
一、安徽实施多重国家战略的成效概析
自2004年以来,安徽从服务与融入高度,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认真贯彻多重国家战略,在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效。概括起来看,成效集中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全省战略功能的增强
安徽在实施多重国家战略中,突出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建设,巩固了“三地一区”的战略定位,提升了安徽在全国的战略功能。
第一,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安徽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发展布局,挂牌成立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组建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建在建拟建大科学装置12个,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核聚变等领域原创成果世界领先,动态存储芯片、制版光刻设备、制造EDA软件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全省区域创新能力跃升至全国第7位[2]。2023年,全省三项专利授权数为142 638件,居全国第7位(1)。
第二,新兴产业聚集地建设。2023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总营业收入超5万亿元,居全国第7位、中部第1位。全球10%的笔记本电脑、20%的液晶显示屏、50%的光伏玻璃是安徽制造,全国20%的光伏组件、15%的家电、10%的新能源汽车是安徽生产[3];安徽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科技创新势能加快向发展动能转化,2023年技术市场交易额达3 597.57亿元,居全国第9位(2)。
第三,改革新高地建设。安徽发扬“农村大包干”的首创精神,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改革,重点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化改革,涌现一批供全国借鉴的改革案例。特别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同向发力深化改革方面,标志性的改革成果是在产业、资本、科技三个方面联动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的“合肥模式”,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作出了成功探索,在省内产生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在省外甚至国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4]。
第四,开放新高地建设。安徽围绕融入国际大循环而扩大对外开放也成效显著。2023年,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8 052.2亿元,居全国第10位[5]。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在加强改革整体谋划和系统集成,截至2023年底,累计形成192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2项为全国首创,10项在全国推广[6]。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成为全省改革开放的重要平台,从规则、制度、管理上进一步提升了全省对外开放水平。
第五,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建设。安徽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2023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34.8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3%,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2.9%,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7]。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重大进展。
(二)国家战略在安徽实施效应的提升
从国家战略在安徽实施的效应看,安徽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的位次实现了由“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沪苏浙的差距逐步缩小。
从全国看,安徽在实施多重国家战略的2005—2023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均水平在全国的位次都有明显上升,如地区生产总值由第15位上升到第11位(2022年升到第10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第28位上升到第13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第22位上升到第12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第22位上升到第13位,见表1所列。
表1 安徽经济总量与人均水平在全国位次的变化(2005-2023年)
注:*为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年鉴2024》
从长三角看,安徽在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2018—2023年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沪苏浙的差距逐渐缩小。
比如,就江苏、浙江、安徽与上海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而言,2023年与2018年相比,分别上升了2.73、3.82和3.96个百分点,其中,安徽的上升值最大,见表2所列。
表2 沪苏浙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比较(2018-2023年)
注:上升值是指2023年苏浙皖与沪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相较于2018年的差值,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9》《中国统计年鉴2024》
又比如,就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而言,2023年与2018年相比,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分别缩小了0.16、0.19、0.18和0.22,其中,安徽的缩小程度最大,见表3所列。
表3 沪苏浙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比较(2018-2023年)
注:比值是指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9》《中国统计年鉴2024》
可见,通过实施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牵引的多重国家战略,彻底扭转了安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长期在全国居后的局面,不断缩小安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沪苏浙的差距。这些事实从总体上反映了安徽实施多重国家战略以来的巨大成效。
同时也应看到,尽管在安徽实施的国家战略数量较多,但仍存在着叠加优势发挥不够充分的问题,主要是多重战略实施的衔接、融合尚不够充分,用力不够集中,政策也有交叉,区域间的叠加效应尚不平衡、不充分。在“十四五”后期及“十五五”期间,需要着力化解这些问题,培育和发挥多重战略在安徽叠加的新优势,积极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安徽篇章。
二、正确认识多重国家战略在安徽叠加的新优势
2024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强调,中部六省在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要加强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的衔接、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8]。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衔接、融合”两个关键词,为安徽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新优势指明了方向。这就需要深入研究,安徽推进多重国家战略的衔接、融合会形成哪些叠加新优势。
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是推进安徽发展的时代机遇,今后如何继续抓住这个时代机遇,更好地发挥国家战略在安徽的叠加优势,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新期待需要完成的时代任务。从实施情况看,四个国家战略是分别实施的,不可避免地带来实施内容上的重复、用力上的分散、政策上的交叉三个问题,不利于最大限度地释放四个国家战略实施的集成效应。在“十四五”后期及“十五五”期间,必须以化解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培育和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新优势,为推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首先,推动国家战略在安徽由叠加上升到融合,在实施中可将内容上的重复优化为升级,形成资源利用集成效应的叠加优势。比如,在安徽叠加的四个国家战略的实施内容都涉及对土地、资金、人才、数据等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利用,由于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有限性,向每个国家战略的投入量会受到限制,而推动国家战略在安徽由叠加上升到融合,可把有限的资源共用于多重国家战略,形成资源利用集成效应,既最大限度地发掘资源潜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又能满足每个国家战略实施对资源与生产要素的需求,实现每个国家战略在安徽实施的特定目标。特别是随着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又出现新兴技术快速突破、产业迭代升级加快、新型基建需求增多等情况,战略实施者要敏锐地发现这些变化,在变化中捕捉发展机会,适时更新实施内容,以改革措施优化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从而与势契合、与时俱进,持续提高资源利用集成效应。这就迫切要求安徽在实施叠加的四个国家战略中,推进实施内容由重复向融合升级,提升多重国家战略在安徽叠加优势的资源利用集成效应。
其次,推动国家战略在安徽由叠加上升到融合,在实施中可将用力上的分散优化为集中,形成实施力度互补效应的叠加优势。比如,围绕四个国家战略的目标与任务,安徽省委省政府和各市县区党委政府在实施中都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反映了对每个国家战略的实施用力程度。但每个国家战略都要求有与其目标及任务相符合的实施力度,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用力上的分散情况,甚至还会出现用力相抵、事倍功半的问题。重要的是,各个地区的可用力度是有限的,这就迫切要求安徽在实施四个叠加的国家战略中,推进实施用力由分散向集中优化,特别是集中到那些需要重点突破的实施内容上,提升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实施的互补效应。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互补效应是常见现象,当人们彼此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时,就会在活动中形成相互吸引关系,从而形成互补效应。这种现象反映在多重国家战略实施方面,就是战略协同,表现在基础层面是实现资源利用和要素配置能力的协同,表现在运作层面是实现战略措施的协同,基础和运作层面的协同又互促,从而形成实施力度互补效应的叠加优势。
最后,推动国家战略在安徽由叠加上升到融合,在实施中可将政策上的交叉优化为聚焦,形成战略效应递增的叠加优势。比如,安徽省委省政府在组织实施四个国家战略中,都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这些政策多有交叉,如产业政策、资金政策、人才政策等,在有些地区、有些部门、有些时候,甚至会出现政策不到位问题。这就迫切要求安徽在实施四个叠加的国家战略中,推进实施政策由交叉优化为聚焦,特别是聚焦到那些需要解决的关键领域、重大方面,推进多重国家战略在安徽叠加的战略效应递增。因为在安徽叠加的四个国家战略,共同目标是培育和增强安徽作为“三地一区”的战略功能,更好地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每个国家战略的实施,都会产生溢出效应,此战略实施的溢出成效,会成为彼战略的实施条件,此战略的实施成效越大,彼战略的实施条件就会更好,如此推动、循环溢出,从而形成战略效应递增的叠加优势。
总之,国家战略在安徽的实施由叠加上升到融合,可形成资源利用集成、实施力度互补、战略效应递增三个叠加新优势。从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的底层逻辑和实践过程看,三个新优势发生在多重国家战略实施的某个阶段性过程(如五年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年度计划等)中的不同时段,并且发挥不同的战略作用:资源利用集成新优势主要发生在战略实施的某个阶段性过程的前期,为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创造基础性条件;实施力度互补新优势主要发生在战略实施的某个阶段性过程的中期,为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畅通了衔接、融合渠道;战略效应递增新优势主要发生在某个阶段性过程的后期,为下一个阶段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创造了更好的综合性条件。如此循环贯通、前后推动,必然会持续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
三、安徽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的基本思路
推动实施衔接、融合从而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在安徽叠加优势,基本思路应是:发挥安徽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环境良好、内陆腹地广阔、东中衔接区位五大优势,以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为牵引,衔接实施和深度融合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主动服务国家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快培育和充分发挥实施力度互补、资源利用集成、战略效应递增的叠加新优势,高质量地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安徽新篇章。这就要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实施提出的衔接、融合两个关键词,在多层面构建实施衔接机制、多方面拓展融合深度上下功夫。
(一)多层面构建衔接实施机制
在实施衔接方面,以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为牵引,以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机制为基础,保障国家战略实施力度互补,重点在四个层面构建衔接实施机制。
第一,在科技创新方面,进一步完善区域协同机制。主要从攻关核心技术、共建创新平台、共享科技资源三个方面,加强与沪苏浙的科创协同联动,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同心圆”。在核心技术攻关方面,重点是健全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协作体系,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以“揭榜挂帅”“公开竞争”等方式实施核心技术攻关。在共建创新平台方面,重点是高规格协同推进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及安徽分中心建设,按照“中心+专业研发机构”模式,与沪苏浙共享创新平台,一些市县可在沪苏浙共建“科创飞地”,形成“研发在沪苏浙、成果转化在安徽”的创新模式。在共享科技资源方面,重点是依托科技服务机构,不仅及时组织与沪苏浙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关键科学仪器等“硬件”的共享,更要通过技术合同交易,开展与沪苏浙重要科研转化成果的共享,从先进技术源头上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在产业发展方面,以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为重点,带动构建跨区域的产业衔接协同机制。安徽在实施多重国家战略中,已分四个阶段共建一批省际产业合作园区:第一阶段,2012年滁州市与苏州市合作成立的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9],开启了以园区为依托与沪苏浙构建跨区域产业合作机制的先河;第二阶段,2020年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安徽与沪苏浙合作建立了“一岭六县”(“一岭”即上海市在郎溪县的白茅岭农场,“六县”即安徽省的郎溪县和广德市、江苏省的溧阳市和宜兴市、浙江省的长兴县和安吉县)跨省域产业合作区,该产业合作区于2024年又升级为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新型功能区,包括广德、郎溪和宣州三个片区;第三阶段,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沪苏浙8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而共建的10个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其中,上海3个,江苏5个,浙江2个[10];第四阶段,2024年9月安徽省发展改革委、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共同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叶集—固始“一河两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区发展规划》获批,该合作区规划面积3 514平方公里,是安徽首个与中部地区毗邻省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题兴办的产业合作区[11],意义重大,前景广阔。今后,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还会增加,以这些省际产业合作园区为依托,能够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在安徽叠加优势,完善跨区域的产业衔接协同机制,培育若干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第三,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进一步完善跨区域的环境共保联治和国家公园保护机制。一方面,加强长三角地区生态保护红线在跨界区域的无缝衔接,建立跨区域的统一监管机制,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内重大工程跨地区协商制度,特别是要以跨省的自然保护地等生态敏感区为重点,协同推进以长江、淮河—洪泽湖、新安江水道及生态廊道建设和大别山、天目山天然林保护,聚焦生态环境保护中区域性、跨界性重难点问题,共筑皖南—浙西—浙南及皖豫—皖鄂—皖赣山区绿色生态屏障,构建区域一体化生态保护网络,完善跨区域的环境共保联治机制和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另一方面,长江、淮河横贯安徽,不仅是安徽的母亲河,也是安徽的文化河,应树立水文化意识,建设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申报建设淮河国家文化公园。要丰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的历史文化内容,如增加距今30万年的东至县华龙洞古人类文化遗址公园;淮河国家文化公园要以“河为线、城为珠、珠串线、线带面”的思路进行顶层设计,争取获得国家批准,其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一样,要在建设中探索和完善国家公园保护机制。
第四,在公共服务和政务服务方面,进一步完善跨行政区的“一网通办”机制,主要是对标沪苏浙,在公共服务方面共建共享,在政务服务方面等高对接,构建跨区域的公共服务和政务服务衔接协同机制。安徽在长三角跨区域公共服务和政务服务的机制改革方面已取得不少进展,特别是在企业登记注册和居民医保等公共服务事项上实现了互通互办,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今后,应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中心,进一步完善跨区域的公共服务和政务服务衔接协同机制。一要畅通跨区域的政务服务渠道,主要是推进线下办事“只进一门”,线上办事“一网通办”,企业和群众诉求“一线应答”;二要全面深化跨区域的政务服务模式创新,主要是推进异地事项跨域办、关联事项集成办、难缺事项承诺办;三要全面强化跨区域的政务服务数字赋能,主要是加强新技术全流程应用,不断提升平台支撑功能,着力提升政务数据共享实效;四要全面推动跨区域的政务服务扩面增效,主要是丰富公共服务供给内容,拓展服务增值领域,提升政务服务效率;五要夯实跨区域的政务服务工作基础,主要是健全政务服务标准体系,健全政务服务工作体系,优化政务服务供给。
(二)多方面拓展融合深度
在融合深度方面,安徽以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为牵引,以资源集成利用推动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效应递增为导向,在六个方面逐步拓展融合深度。
第一,在融合领域方面,实现由产业合作向全面融合的深化,特别要在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等领域加大融合力度。安徽在实施多重国家战略中,一向重视产业合作,今后还要拓展在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等领域的融合,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在安徽叠加新优势。既以产业合作带动其他领域的合作,又以其他领域的合作促进产业合作,从而拓展融合领域,实现由产业合作向全面融合的深化。
第二,在融合运作方面,实现由事务性运作向制度性安排的升级,形成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安徽实施多重国家战略是在实践探索中逐步推进的,虽然也注意对多重国家战略的融合运作,但大多只是就事论事,仍然停留在事务性的融合运作层面,尚未形成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在安徽叠加新优势,要在总结事务性融合运作经验的基础上,探索融合运作的科学规律,推动事务性运作向制度性安排的升级,形成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三,在融合空间方面,实现由局部性谋划向整体性统筹的拓展,不断扩展融合空间。安徽在实施多重国家战略的空间布局上,每个战略的实施大多只是局部性的谋划,对叠加的多重国家战略空间布局尚未形成整体性的统筹,资源利用集成效应受限。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在安徽叠加新优势,在空间布局上,无论是单个国家战略还是多重国家战略,都不能只是局部性的谋划,而要进行整体性的统筹,实现由局部性谋划向整体性统筹的拓展,不断扩展融合空间。
第四,在融合推动主体方面,实现由政府推动向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多元联合推动,调动各方面推动融合的积极性。安徽在实施多重国家战略过程中,推动国家战略实施的主体主要是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跟进的主动性和广泛性都不够。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在安徽叠加新优势,不仅需要政府加强推动,更需要调动企业、社会组织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联合推动实施多重国家战略的新局面。
第五,在融合动力方面,实现由行政推动为主向市场机制引导为主的转换,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同向发力,培育融合新动力。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在安徽叠加新优势,需要引入市场机制。对各级政府而言,为拓展多重国家战略在安徽的融合深度,要主动作为,但政府行为要有市场逻辑,亦即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现由行政推动为主向市场机制引导为主的转换,培育市场机制的新动力,高效拓展多重国家战略的融合深度。
第六,在融合成果分享方面,实现由参与者互惠向社会共享的延伸,主要是把融合成果转化为公共产品。一般而言,经济活动中的分工与合作是参与者互惠的,具有排他性,而多重国家战略实施的融合成果是社会共享,具有普惠性。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在安徽叠加新优势,在分享融合成果时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按市场主体的贡献分享融合成果,又要及时将具有普惠属性的融合成果转化为公共产品,使之惠及更多的城乡居民和市场主体。
四、坚持生产力发展指向和空间发展指向
实施上述基本思路,要科学谋划关乎安徽省的两大发展指向,即生产力发展指向和空间发展指向。
(一)生产力发展指向:因地制宜、系统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安徽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又会壮大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新优势,形成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因此,安徽培育和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的生产力发展指向,应是因地制宜、系统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深刻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12]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精辟论断,安徽因地制宜、系统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应从地区和产业两个层面加以考量。
在地区层面,为什么要以比较优势递增为导向,因地制宜、系统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这是因为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主要是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而新质生产力可为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动力,催生出比较优势递增规律,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共同高质量发展。所谓比较优势递增,是指在区域间分工、互补中使经济规模和发展能力得以递增的现象。而递增性比较优势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以动态的优势互补把静态的比较优势放大,最大化地把比较优势的“存量”转化为互补中的“流量”,又把互补中的“流量”转化为发展中的“增量”。对安徽而言,以比较优势递增为导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处理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关系,要根据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科研条件、发展潜力等情况,因地制宜、系统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合肥及沿江发达地区既要走在前列,又要辐射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其他地区既要抓住自身优势与特色发展新质生产力,又要主动融入发达地区,通过引进、合作、联动等方式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全省形成优势互补、系统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格局。
在产业层面,以边际收益递增为导向,因业而异、系统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原因在于: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核心标志是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这就颠覆了在传统生产力条件下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而催生出边际收益递增规律。所谓边际收益递增,是创新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而使产出的边际收益递增的现象,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新时代,这将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向。对安徽而言,因为产业间生产力发展的不协调、不充分,以边际收益递增为导向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处理好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三者之间的关系,要统筹平衡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结构,先立后破,因业而异、系统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根据不同产业发展处于的不同阶段而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徽传统产业比重较大,尤其要看到传统产业并不一定是低端产业,虽然增量相对有限,但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潜力是巨大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有广阔空间。
(二)空间发展指向:构建东中互济、内外联动的新格局
2022年8月发布的《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安徽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安徽是“东中部地区协同发展的战略枢纽”[13]。这是综合考虑安徽“亦东亦中”的独特优势,对安徽在东中部协同发展的新定位,也为推动实施融合、进一步发挥国家战略在安徽叠加优势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发挥安徽区位优势,构建东中互济、内外联动的新格局,为推进东中协调发展作出贡献。
在现代社会,便捷的交通会把要素流动由“空间距离”转变为“时间距离”,成倍提升区位优势效益,安徽便是如此。安徽的公路、铁路、航空等发展很快,已形成通达全国大城市的战略运力网络,合肥已成为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芜湖、安庆、阜阳、蚌埠也成为港口型或商贸型国家物流枢纽。这极大提升了安徽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扩展了安徽在国内国外的发展空间。基于这种态势,安徽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新优势,在空间发展指向上,应进一步发挥在东中部协同发展中的战略枢纽作用,面向沪苏浙深度融入,联合豫鄂赣深化合作,构建东中互济、内外联动的新格局。
值得重视的是,在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上海大都市圈”范围不断扩展,目前的范围已包括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泰州、盐城,浙江省的嘉兴、湖州、宁波、舟山、杭州、绍兴,以及安徽省的宣城,形成了“1+13”的新格局。该都市圈的总面积为11.4万平方公里,2023年常住人口为1.1亿人,地区生产总值为18.28万亿元,这三项指标分别占全国的1.2%、7.7%和14.5%(3),形成超大规模的跨省域大都市圈和我国重要的战略前沿,优化了长三角都市圈的空间格局。在这种态势下,“上海大都市圈”应成为安徽的空间发展指向。“十五五”期间,全省各地要分补、接、升三种类型对接“上海大都市圈”。
第一,所谓“补”,即发挥安徽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的相对比较优势,满足“上海大都市圈”在粮食、能源、原材料供应及对优质生态环境的新需求,为拓展长三角地区战略纵深提供安全保障。在地区布局上,一是围绕全省粮食年产千亿斤战略目标,重点发展皖北地区粮食生产和绿色食品加工,成为“上海大都市圈”的大粮仓、大厨房;二是提升两淮煤电建设,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成为“上海大都市圈”稳定的能源供应基地;三是提升全省钢、铜、水泥、玻璃等产品质量和生产规模,成为“上海大都市圈”的优质原材料供应基地;四是发挥大黄山、大别山地区的优质生态环境和特色地域文化优势,发展文化旅游和康养业,成为“上海大都市圈”居民的大花园、研学的大校院和老人的大康养院。
第二,所谓“接”,即发挥安徽区位适中、腹地广阔的相对比较优势,承接“上海大都市圈”的产业转移,既释放“上海大都市圈”的产业发展能力,又促进安徽的产业发展,从而提升长三角地区产业链的稳定性与供应链的韧性。在地区布局上,一是皖北地区深化与沪苏浙8市结对合作,高质量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二是提升与苏浙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适时扩大共建范围;三是发挥阜阳城市圈在皖豫合作中的纽带作用,成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四是抓住宣城市加入“上海大都市圈”的机遇,高质量建设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使之成为皖南地区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的新高地。
第三,所谓“升”,即发挥安徽创新活跃强劲、制造业特色鲜明的优势,提升“上海大都市圈”和安徽的创新能力及产业发展水平,既进一步发挥上海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又夯实安徽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底蕴,为提升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水平提供安全保障。在地区布局上,一是加强合肥与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两心同创”,从源头上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二是以合肥为龙头,以芜湖、滁州、宣城为支撑,与沪苏浙分工合作和错位发展,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制造业高地和重要产业备份基地;三是提升与沪苏浙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发展水平,把G60科创走廊延伸到蚌埠、阜阳,共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四是树立“未来已来”意识,携手沪苏浙布局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和数字产业集群,在未来产业发展上走在中部地区前列。
以上三种类型对接“上海大都市圈”,需要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行政区合作,打破“补、接、升”的行政壁垒,完善“补、接、升”的体制机制,提高“补、接、升”的政策协同,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新优势,构建东中互济、内外联动的新格局。
五、围绕三条融合主线:产业、城市和支撑体系
安徽紧扣衔接、融合两个关键词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要突出产业、城市及支撑体系三个重点。其中,产业是衔接、融合的焦点,城市是衔接、融合的依托,支撑体系是衔接、融合的保障。要围绕产业、城市及支撑体系三条融合主线,扎实推进在安徽叠加的多重国家战略“衔接实施、深度融合”,更好地培育和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新优势,推进安徽高质量发展。
(一)围绕产业主线推进“衔接实施、深度融合”
第一,发挥优势,强链壮群,以十大新兴产业集群为重点推进“实施衔接、深度融合”,打造具有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征的“4小时产业圈”[14]。安徽正在形成包括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在内的十大新兴产业集群。“十五五”期间,应以这十大新兴集群为重点推动重大国家战略的衔接、融合,培育若干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而且,可依托联通全国的战略运力网络,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扩展产业链供应链,打造“4小时产业圈”,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拓展性和稳定性,增强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统筹保障能力。
第二,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同发力,推进“实施衔接、深度融合”,推进产业迭代升级。政府以规划引领、组织实施推进“实施衔接”,企业以市场逻辑、自主行为推进“深度融合”。为此,政府要主动培育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新优势,从三个方面推进产业迭代升级:一是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发挥安徽产业优势,引导全省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帮助重点产业龙头企业选准参与市场竞争的赛道,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二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技术前沿组织关键技术攻关,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三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提供风险可控的投资支撑,主要是强化政府设立的市场化运作投资基金功能,以股权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导入企业,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产品的迭代升级输送宝贵的产业资本。
第三,军民融合、平战结合,在产业备份建设上推进“实施衔接、深度融合”,统筹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产业备份是为保障关系国计民生产业的稳定发展和自主可控,在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储备产能。构建产业备份系统是大国底线思维下的必然选择,世界许多大国都以不同的模式建设产业备份,我国是以军民融合方式建设产业备份。安徽应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新优势,推动军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在思想观念、统管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有新的突破,重点是引导企业履行国家战略使命,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新机制,构建军民融合产业合作园区,建成一批重要的国家产业备份基地。
(二)围绕城市主线推进“实施衔接、深度融合”
第一,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价值链的能级量级。产业价值链上的每项活动都会对产业和企业最终实现的价值造成影响,决定着产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安徽各类城市尽管人口与经济集聚度有差异,但都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产业价值链的能级量级。一要从源头上做强技术链,为提升产业价值链的能级量级提供先进技术支撑;二要从根本上做强人才链,为提升产业价值链的能级量级提供人才保障;三要从环境上优化产业生态,为提升产业价值链的能级量级提供环境保障。
第二,以居民为中心,提升城镇发展质量。重点是提升城镇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质量,以“四宜”丰富城市品质,辐射带动美丽乡村建设。为此,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提升宜居性。“硬件”方面主要提升宜居的便捷性、安全性,“软件”方面主要是提升公共服务公平性、普惠性。二要从就业和创业两个方面提升宜业性。“就业”方面主要依托企业发展产业,依靠产业稳定就业,“创业”方面主要是营造良好的创业生态,通过创业增加新的就业机会。三要从学校和社会两个方面提升宜学性。学校方面主要是进一步改善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高等学校重点调整专业设置、提高教育质量;社会方面主要是通过发展文化事业、倡导终身学习等,以建设“学习型城市”提升宜学的可及性。四要从生态环境和城市文化两个方面提升宜游性。提升全域宜游的多样性、知识性,把城郊建设成为“城市的大花园”“居民的大公园”“研学的大校园”。
第三,突出文化建设,提升城市软实力。城市软实力是指以价值观、文化、制度等软要素的感召引领而产生的无形力量。安徽各市应突出文化建设,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发挥城市推动多重国家战略衔接、融合中的空间支撑作用。不同城市提升软实力的路径会有不同,但现阶段最为重要的应是提炼城市的文化标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15],城市文化标识是中华标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化标识是各类城市文化从形态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共同表达。城市文化标识反映了该地区人民历史形成的精神品格,在精神层面具有先进性,在历史层面具有传承性,在发展层面具有时代性,在空间层面具有统一性,可从广度和深度上提升城市软实力,但这却被许多城市所忽视。2023年,合肥市在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包容”的文化标识,值得其他城市借鉴。
第四,加强中心城市发展,提升都市圈、城市圈、城镇群的辐射带动作用。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发展,安徽全域已形成以都市圈、城市圈、城镇群为主体的空间结构。应发挥多重国家战略的衔接、融合作用,提升这种空间结构的多维功能,提供优质空间支撑。从发达国家经验看,高标准的优质空间是“城乡等值”空间。所谓“城乡等值”空间,是在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下,城乡居民的收入、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生产生活便利程度都趋向等值,提升了农村空间价值,从而形成城乡空间新质态。我国是通过城乡融合打造“城乡等值”空间的,在这方面合肥市及合肥都市圈应走在前列。2023年,合肥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85.55%[16],有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向“城乡等值”发展,为全省构筑优质空间载体作示范。
(三)围绕支撑体系主线推进“实施衔接、深度融合”
第一,突出水资源安全。加强水资源科学利用,优化水资源平衡和安全保障网络。一是夯实水资源安全本底,从源头稳固水资源安全底线;二是保障水资源配置网络建设,完善城乡一体化的供水设施布局;三是促进水资源利用与城乡产业布局相协调,合理规划城镇规模、人口密度和产业布局。
第二,突出战略运力提升。推进区域交通廊道网络化布局,促进形成综合立体的交通物流网络。一是保障省际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高效互联,加快形成东联鲁苏浙、西接豫鄂赣、北通京津冀、南达粤港澳的交通主轴;二是保障长江黄金水道功能有效发挥,加快建设“一纵两横”为主骨架的干线航道网;三是加强机场建设,提升“一带一路”空中快速通道战略运力;四是优化物流设施战略布局,依托综合立体交通网支持物流企业发展,充分发挥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
第三,突出能源保障战略储备。加强能源合理开发利用,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网络。一是发展可再生能源,建设清洁新能源生产基地,因地制宜布局抽水蓄能电站,发展生物质能,增加风能、太阳能发电项目;二是优化石化能源生产空间布局,稳定两淮煤炭生产空间,保障先进产能煤矿项目和煤炭储备基地建设;三是完善能源输送网络,构建长三角特高压电力枢纽,推进苏皖、浙皖等省际油气管道互联互通;四是突出矿产资源保护开发,建设安全稳定的矿产资源保障体系,有序调节矿产资源开发力度。
第四,突出新型基础设施引领。坚持适度超前,系统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一是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布局,支持工业互联网、城市大脑等新型基础设施合理布局,支持芜湖等城市完善超算中心、淮南及宿州云计算产业发展;二是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合肥科学中心、航天航空遥感、定位导航、地面调查监测等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支持智能双千兆宽带示范城市建设。
第五,突出发挥开发区作用。“十五五”期间,安徽各类开发区要率先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加快推进产业升级。一要以“强链壮群”为导向,加快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二要以企业为主体,加快培育产业集群中的头部企业、腰部企业;三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快建设“零碳”开发区;四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参与“军民融合”和关键产业备份生产。
第六,突出防灾设施建设。强化安全设施建设,建立安全可靠的防灾设施体系。一是完善自然防灾减灾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救灾设施和体系建设;二是加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建立数据化防控平台,提升地质安全监测水平;三是支持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大江大河洪涝综合治理,完善城市防洪体系建设;四是优化城市综合防灾设施布局,确保城市生命线安全,增强城市韧性。
六、前景展望:推进安徽经济由大向强的新跃升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已由农业大省跃升为经济大省,但尚不是经济强省。因为经济强省的关键指标并不仅仅是经济总量大,还应是人均收入水平高,在我国31个省份中,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都应居于前十。2023年,安徽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居于全国第11位和第14位,均未能进入全国前十。所以,要发挥国家战略在安徽叠加优势,推动安徽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再跃升。
早在2012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就确立了建设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17];党的十八大后,经济强省建设的步伐逐年加快;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又增强了全省上下建设经济强省的信心。2024年9月,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部署,作出以深化改革推进经济强省建设的决议,提出实现“六个新提升”、做到“六个当先锋”的新部署,即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建设等六个方面有新提升、当先锋[18]。2024年10月17—1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后,次月17日,中共安徽省委召开十一届八次全会,作出《中共安徽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的决定》,提出以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为牵引全面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19]。2024年12月11—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20]在这种态势下,培育和发挥国家战略在安徽叠加的新优势,将会为全省经济由“大”向“强”的再跃升注入新动力,也为安徽更好地服务、更深地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开拓新前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N].安徽日报,2024-10-19(1).
[2]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23-01-18)[2024-12-10].https://www.ah.gov.cn/public/1681/564207141.html.
[3]汪国梁,王弘毅.安徽成为中西部工业第一大省[N].安徽日报,2024-02-04(1).
[4]王鲁平.“合肥模式”引世界关注外媒点赞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范式[EB/OL].(2023-08-08)[2024-12-10]. https://news. cri. cn/20230808/3739c6ca-f46d-2e9d-7e12-9d5bd8a0200a.html.
[5]2023年安徽省外贸情况新闻发布会[EB/OL].(2024-01-16)[2024-12-10].https://www.ah.gov.cn/zmhd/xwfbhx/565297131.html.
[6]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情况(第十八场)新闻发布会[EB/OL].(2024-01-05)[2024-12-10]. https://www. ah. gov. cn/zmhd/xwfbhx/564294141.html.
[7]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23日在安徽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N].安徽日报,2024-01-29(1).
[8]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强调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N].人民日报,2024-03-21(1).
[9]朱凌君.滁州“伴”上苏州之后[EB/OL].(2020-05-30)[2024-12-10].https://www.jfdaily.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 html? id=253921.
[10]王弘毅.沪苏浙与皖北结对合作园区全部挂牌[N].安徽日报,2023-06-15(8).
[11]彭旖旎.合作区获批皖豫边界将建共同富裕协作区[EB/OL].(2024-09-04)[2024-12-10]. http://ah. anhuinews. com/szxw/202409/t20240904_7819415.html.
[12]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J].求是,2024(11):4-8.
[13]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坚持高质量发展奋力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的实施意见[EB/OL].(2022-08-29)[2024-12-10]. https://fzggw. ah. gov. cn/public/7011/146871981.html.
[14]王弘毅.一体化发力锻造“创新战队”[N].安徽日报,2024-12-09(1).
[15]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1).
[16]合肥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4-04-02)[2024-12-10].https://tjj.hefei.gov.cn/public/14891/110001025.html.
[17]何聪.安徽十大行动建经济强省[N].人民日报,2012-07-05(2).
[18]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决议[N].安徽日报,2024-09-07(2).
[19]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决议[N].安徽日报,2024-11-18(3).
[2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4-12-13(1).
注释
(1)《中国统计年鉴2024》显示,2023年安徽全省三项专利授权数为142 638件,位于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北京、上海之后,居全国第7位。
(2)《中国统计年鉴2024》显示,2023年安徽技术市场交易额达3 597.57亿元,位于北京、湖北、上海、山东、浙江、陕西、湖南、广东之后,居全国第9位。
(3)根据上海及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泰州、盐城、嘉兴、湖州、宁波、舟山、杭州、绍兴、宣城等14个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人口、地区生产总值等数据(来源于各市统计局网站)计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