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江西萍乡:“一图一册”实现减负与便民双向发力

2025年09月09日 10阅读 来源:江西日报

“以前取孙子存折里的钱,银行要求社区开监护关系证明,现在电话核实就行,不用再跑腿了!”日前,芦溪县芦溪镇卫前社区居民刘强拿着刚取出的钱,脸上满是笑容。这一变化,源于萍乡市今年3月推出的《村(社区)不应出具证明事项处理流程图》和《村(社区)不应出具证明事项的替代途径联络手册》。这“一图一册”如同一把钥匙,既打开了基层干部被证明事项束缚的枷锁,也畅通了群众办事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萍乡市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大力压减村(社区)出具的证明事项。今年3月,萍乡市委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市委社会工作部建立快速协商处置机制,印发“一图一册”,明确27项不由村(社区)出具的证明名单,涵盖亲属关系、无犯罪记录等证明办理高频事项,并标注每项证明的具体开具部门及联络人。同时公布市、县两级社会工作部门工作人员联系方式,做好兜底协调,确保基层遇到难题时有渠道反馈、有力量解决。

8月27日,记者走进芦溪县芦溪镇华光社区办事大厅,只见《村(社区)不应出具证明事项的替代途径联络手册》被摆在服务台最显眼处。翻开手册,27项不应出具的证明事项一目了然,每项背后都详细标注着责任单位、联系人及电话。“以前最怕群众来开亲属关系证明,我们不是户籍管理部门,无法判断信息是否真实。”华光社区党委书记陈双妮拿起手册向记者展示,“现在直接按图索骥,告诉群众去县公安局找负责户籍的胡警官,联系方式都公开了,群众再也不会跟我们急了。”

陈双妮坦言,过去社区常陷入两难:不开证明群众不理解,开了又要承担额外风险。有次居民要办理房产继承公证,非要社区盖章证明“父母已故”,“他们不在社区常住,我们无法确定其父母是否健在。居民得跑殡仪馆、派出所,来回折腾好几次。”如今有了流程图,这类问题迎刃而解,社区干部得以从繁琐的证明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精力投入民生服务。

除了27项不应出具证明事项外,针对许多难以解决的证明问题,萍乡市、县两级社会工作部主动担当,成为社区与相关部门之间沟通的桥梁。在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凤凰山社区,居民张清萍的经历就是例证。“为装充电桩,我前前后后跑了多趟社区。”张清萍告诉记者,年初她想在自家车位安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相关部门要求必须有社区出具的符合施工条件的证明,但社区因缺乏施工方面的专业判断能力、权责不匹配无法盖章,申请陷入“死循环”。

转机出现在今年3月机制建立后。凤凰山社区党委书记谢昆龙回忆:“我们按流程向社会工作部反映,相关部门第二天就带领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进行现场踏勘,确认线路负荷和其他申请条件均符合要求后,我们当场盖章,居民当天就申请到了安装资格。”张清萍感慨,“以前跑断腿办不成的事,现在一天就搞定!”

  据统计,该机制运行至今,市、县两级社会工作部门共接到咨询电话80多个,涉及充电桩安装、房屋产权关系、监护关系等证明事项,均第一时间协调解决。

  “小证明”关乎“大民生”,基层治理不能让群众“摸不着门”,更不能让社区干部“夹在中间难做人”。萍乡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钟勇表示:“一张图厘清权责,一本册打通梗阻。我们不仅要减掉不必要的证明,更要铺就便民的路。今年以来,围绕基层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我们先后3次与相关单位会商研究,对金融机构要求村(社区)出具的监护关系证明等7个证明事项予以取消,对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村(社区)没有能力核实的4个证明事项进行了调整。”

  如今在萍乡,“一图一册”已成为基层工作的“导航仪”、群众办事的“指南针”。从“来回跑”到“一次办”,从“说不清”到“看得明”,这场减负便民的改革,让基层治理更高效,党群关系更融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