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行进中国 高质量发展看四川 “智”取新蜀道

2025年09月18日 10阅读 来源:人民网

“它就像‘空中出租车’,最大航程200公里,算上驾驶员能坐6个人,比出租车还多一个座位。”盛夏,位于成都市高新区的四川沃飞长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展厅内,公司首席市场官费岚向来自国外的参观团介绍着自家公司的产品——有人驾驶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这种飞行器,零部件有80%与新能源汽车重合,可以说是汽车产业“链”上了“云端”。

“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的殷殷嘱托,亦是四川产业变革的生动实践。四川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总揽,将“十四五”规划的蓝图细化为“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的施工图。如今,一个上下游贯通、产业链协同、各环节高效联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天府大地加速成形、积厚成势。

“翼”展苍穹 “链”上云端

对于未来城市低空出行,费岚脑海中有一幅完整的场景图——在城市商业中心、交通枢纽等人流密集区将有类似公交、地铁站台的“飞行驿站”,旅客只需通过APP预约,便有车辆接送其前往就近驿站,从而实现一键“打飞的”。

“空中出租车”完善的不只是交通网。费岚指着眼前型号为AE200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说:“从供应链角度看,eVTOL零部件有80%与新能源汽车重合,另外20%跟航空相关。这是一个典型的融合创新产业。”

在四川,汽车产业优势正不断向“上”延伸。依托新能源汽车产业积淀下的“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新材料和智能化基础,越来越多创新成果延展“上天”,为产业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成都辰飞智匠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铣削刀具和顶撑装置正为飞机“磨皮”。镜像铣削出的飞机蒙皮,精度从以前的0.3毫米提升到了0.1毫米。这0.2毫米的进步,意味着飞机能实现百公斤级减重。“全球只有3家企业能生产这种镜像铣设备,其中一家就来自中国。”总经理石璟豪情满怀,他把这项技术带到四川,目标剑指国产大飞机蒙皮制造,“目前,公司首件国产飞机蒙皮已交付并通过验收。”

从生产装载C919“大脑”关键部位的机头到能让飞机实现百公斤级减重的“磨皮术”落地应用,“四川造”在国产大飞机领域愈发耀眼。

在航空航天制造赛道上,四川稳步向前,凭借打磨出的“高精尖”工艺标准、“高可靠性”质量体系和“极限制造”能力,让更多航空航天领域的畅想“开花结果”。

位于资阳市的星河动力航天公司内,工人们屏息凝神,正在总装这里的第三发“谷神星一号”火箭。“‘四川造’谷神星火箭已经成功向太空送出两趟‘快递’。”综合管理处负责人张家驹的话语中透着自豪。

9月5日,完成总装总测的第三发谷神星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此次发射任务不仅携带了3颗卫星,还将“爱神星”留轨试验平台精确送入预定太阳同步轨道。作为民营企业自主研制的国内首个商业火箭末级留轨试验平台,“爱神星”完成主任务后将继续留轨运行,开展长期在轨试验与机动验证。

随着平台的成功发射,“太空快递员”也逐步升级为“关键核心技术提供者”。在这背后,资阳已布局建设“西部商业火箭谷”,致力成为西部商业航天产业的核心增长极和全国商业航天低成本制造标杆。

从“空中出租车”到大飞机再到星辰大海,四川正以“链”为核,实现从地面到云端再到太空“一链多产”的协同跃升。

蜀水奔流 “智”动未来

无人机俯瞰下,千年都江堰隐于山水之间。

“古人以最小干预赢得最大效益,而今天我们的数字孪生系统让干预更加精准可靠。”四川省都江堰灌区指挥中心主任李劲一语道出古今的治水智慧。

指挥中心大屏上,1604处水情监测站点、1792处视频监控设备实时传回数据,配合无人机“天眼”功能,都江堰渠首数字孪生系统实现了对灌区水情工情的立体化监测。在数字孪生技术的加持下,都江堰“大雨不涝、无雨不旱”的调控更加得心应手。

这股“数智化”浪潮沿着千年水脉流淌,浸润天府大地。它让千年古堰学会了“思考”,更让现代能源装备重器的性能与可靠性突破一个又一个极限。

在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数字化车间,机器人正在为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500兆瓦冲击式水电机组转轮进行精密焊接。

“难点在于每个水斗要经受住150亿次冲击,相当于7.5吨重货车以百公里时速撞击产生的能量。”公司焊接工艺高级工程师金宝的比喻生动形象。“结果太惊喜了,机器人焊接后一次合格率超99%。”

机器人焊接究竟好在哪?

“机器人通过严格执行预定的焊接参数,可以焊接出完美的焊缝,虽然其难度和精准度堪比‘铁臂绣花’,但最终实现了大幅提升焊接质量和效率。”公司数字化与智能制造技术部副部长杨王波表示,转轮95%以上的制造过程都采用了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这为后续更高水头、更大容量产品高质量、高效率、规模化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乐山港,奔涌的岷江把一件件破纪录的四川能源装备设备源源不断送至国内外电站电厂,“智改数转”的浪潮更随之激荡。

2024年,四川建成智能工厂270余家、数字化车间1200余个。截至目前,全省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64.7%、85.3%,较2025年初分别提升0.6和0.3个百分点。“数智”赋能下,四川的“老产业”底子更加厚实,“新赛道”更加通畅。

“碳”索地下 挖出“潜能”

藏在绵阳市盐亭县深山中的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盐亭天然气处理厂,是国内首座天然气全链条多工况深冷处理厂,被喻为“深冷航母”。厂子虽全面投产仅两个月左右,但意义不小——它正在破解我国天然气高附加值产品提取的难题。

厂内,特级技师文联勇告诉记者:“我们的工作是在天然气从常温降至零下170℃极寒温度的过程中,将其‘大卸八块’。”

气体也能被“大卸八块”?

“来自地下的天然气,附加物有多种,要将其提取出并变为商品,就需要在不同的温度区间使用不同的设备和方式进行分离。以往,凭一个处理厂的能力是无法实现的。”文联勇说,通过自主研发的天然气深冷多联产技术,盐亭处理厂能一次性分离出商品天然气、乙烷、LPG等7种产品,并实现规模产出,将天然气资源综合回收率提升至95%,年处理量可达20亿立方米。

这项突破性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让天然气这一低碳能源的“绿值”更高,更提升了我国在天然气高附加值产业领域供应链的安全性。

四川对地下世界的探索和延伸,不仅限于能源的发掘。

前不久,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内的500余名国内外科学家齐聚大凉山。他们带来了中微子、暗物质、宇宙线、引力波等前沿科学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要探寻宇宙奥秘。

为何来这里?答案,藏在2400米的山体下。

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世界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以岩石覆盖最深、宇宙线通量最小、辐射本底最低、可用空间最大的绝对优势,为世界物理学前沿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通过向宇宙“发问”,不断捕捉暗物质“幽灵”,国内首个自主暗物质研究成果在此诞生。

从赋能当下的绿色“智”造到叩问宇宙起源的基础科学探索,四川正通过“接地气”的产业与“顶天”的科研,在地下极境中挖掘着驱动未来发展的无限潜能。

“上天”“下河”“入地”……四川正开辟一条“通天彻地”的“新蜀道”。这条以新质生产力为底色的“新蜀道”,朝着“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的方向延伸,正培育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和医药健康六大万亿级产业。同时,以人工智能、生物技术、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为突破,串联起多元产业协同繁荣的集群效应,产业能级持续跃升。

四川,以创新人才集聚为沃土,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为引擎,以“智改数转”深度赋能传统产业升级,围绕产业链精准布局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让政策“滴灌”到产业发展的最关键环节,正在形成新质生产力奔涌、新旧动能顺畅转换的良性生态。

天穹之下,蜀地之上,愈加璀璨的“蜀”光,正照亮高质量发展之路。

(张峰、薛育建、李平、王波、刘海天、郭莹、赵祖乐、实习生张皓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