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鸣响,电花闪烁,在安徽萧县经济开发区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加班加点赶制订单,而企业的“智慧大脑”却留在200公里外的上海。
一家企业,主体在萧县,研发机构却设在上海;一批成果,在上海孵化,却在皖北县城转化。这种看似“错位”的发展模式,正是萧县破解县域经济人才困局的创新之举。
借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东风”,这座皖北县城探索出“上海研发、萧县转化”的协同创新模式,让本地企业借助上海的区位优势吸引高端研发人才,同时保留萧县的生产制造基础。
2018年,安徽海尚变频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海尚”)从徐州整体搬迁到萧县后,发展迅速。从租用30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到拥有3万平方米生产基地,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但公司很快遇到了发展瓶颈:行业内高端研发人员集中在上海、深圳、苏州等大城市,要让他们到萧县工作生活并不现实。
安徽海尚的苦恼在县域经济中颇具普遍性。中小城市缺乏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产业发展往往面临人才短缺和科技壁垒。
面对困境,2023年,萧县在上海市松江区G60松江·中安科创园设立了“科创飞地”——萧县·长三角城市联合创新空间。
这块飞地成为萧县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以及对外宣传、链接世界的枢纽和窗口。安徽海尚成为第一家入驻飞地的企业,申请了500平方米的办公空间,把研发中心整体搬了过来。
“目前,上海研发中心共有10多名研发人员,都是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端人才。”企业副总经理李云飞介绍,去年研发中心共开发了5个项目。
科创飞地模式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研发能力。安徽海尚从2018年营收仅600万元,发展到去年销售65万台产品,年产值达到1.3亿元。
另一家入驻企业易方智控上海数控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数控机床研发,公司总经理李超表示:“我们的数控CNC系统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技术水平,未来会加强与萧县的沟通对接,促进成果转化。”
目前,萧县·长三角城市联合创新空间已完成近1700平方米创新空间的搭建和运营,安徽海尚、易方智控2个研发中心已入驻。
近年来,萧县以省级创新型县建设为牵引,聚焦“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着力培育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2019年,萧县功能性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获评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该集群立足防腐化工、新型建材、绿色合成革材料三大优势领域,依托“中国防腐蚀第一县”品牌效应,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度和创新能力。
集群内汇聚了多家国内知名和行业重点企业,近三年共牵头或参与制定行业标准4项、团体标准10项,拥有有效发明专利近200项,年均增速达22.47%。
创新强驱动,产业结“硕果”。截至目前,集群内已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8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家。同时建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家。
在经济贡献方面,2024年,萧县功能性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基地)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为县域经济稳定增长注入持续动力。
“萧县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引领、开放融合的发展路径,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萧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萧县将持续深化长三角创新协同,推进张江萧县高科技园扩容升级,建设省级产业合作示范园;重点发展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擦亮全国防腐蚀区域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萧县还在探索“数字经济+实体经济”融合路径,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力争到2025年底高新技术企业突破80家。
萧县的故事并非个例。
越来越多县域经济开始采用“逆向创新”思路——不在本地做研发,而是到大脑密集区设立“科创飞地”。
这种模式成功解决了县域城市人才引进的难题,实现了“科创智慧”与“当地实践”的有效串联。
创新强,则县域兴。萧县已连续7年入选全国县域投资潜力百强,创新型县建设持续上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