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铜仁江口首创“生态积分”探索司法护绿新路径

2025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景雄

铜仁市江口县立足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生态优势,聚焦生态环境案件“修复难、量化难、执行难”问题,创新推出“生态积分”司法实践机制。今年8月,江口县人民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发改局与绿色金融发展中心五部门共同签署《江口县梵净生态积分价值转换司法实践工作机制(试行)》,通过将生态损害与修复行为转化为可量化的“生态积分”,推动司法修复更好地落地。

该机制依托此前为激励绿色生产生活设立的“梵净生态账户”体系,将其从正向激励的金融领域延伸至司法约束领域。“这个‘生态积分’机制属省内首创,是江口作为生态功能区推动‘两山’转化的重要一步。”江口县人民法院院长张永琴介绍,破坏生态将产生负积分,通过补植复绿、参与环保宣讲等修复行为积累正积分,可实现将功补过。

该机制内的《梵净生态积分价值转换司法实践核算规则》是关键支撑。江口县人民法院法官金宁飞举例说明:例如一起滥伐林木案,会根据损害程度、可逆性等因素生成对应负积分;侵权人除承担刑事责任和经济赔偿外,还需通过“赚积分”完成修复:认购四吨碳汇可抵1分,参与一次环保宣讲能得10分,完成一片区域造林管护也有相应积分。侵权人可结合自身情况组合选择修复方式,期限内攒够正分即视为履行修复责任。

这一设计为解决“执行难”开辟了新通道。“过去若侵权人经济困难,修复可能停滞;如今可通过劳动、参与公益活动弥补,方式更灵活、更人性、更多元。”金宁飞说。

机制突破技术层面,更注重观念引导。“我们希望侵权人从‘受罚者’转变为生态保护的‘践行者’和‘宣传员’。”金宁飞表示,亲身体验植树、巡河,或向他人讲述修复经历,比单纯缴纳罚款更具教育意义。司法实践追求“办理一案、恢复一片、教育一批”效果,推动构建全民参与的生态治理共同体。

目前,江口正积极推进机制落地,首个适用该机制的滥伐林木案件预计近期进入诉讼程序,成为检验创新成果的“试金石”。五部门已形成责任闭环,确保积分核算、修复执行、监督验收全流程无缝衔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