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作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新型经济形态,数实融合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全方位优化重塑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理论逻辑上看,数实融合能够在宏观层面推动社会生产方式数字化变革,在中观层面推进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在微观层面促进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从而塑造新型劳动者,催生新型劳动资料,拓宽新型劳动对象,为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注入鲜活动力。为促进数实融合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中发挥更大作用,需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完善数字产业生态体系,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力;发挥数据要素驱动效应,释放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提升数字政府治理效能,释放新质生产力发展活力。
基金:2024年度重庆市技术预见与制度创新专项“强化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激发党组织‘新质生产力’功能”(CSTB2024TFII-OIX0079); 2024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追加重大项目“以新质生产力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2024ZDZJ34)、“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对策研究”(2024ZDZJ60)
关键词:数实融合;新质生产力;数字技术;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黄庆华,博士,教授,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南大学重庆市设计驱动型企业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罗琦汭,硕士研究生,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南大学重庆市设计驱动型企业研究中心,研究方向:数字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
收稿日期:2024-12-25
一、引言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加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以下简称“数实融合”),为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提供新契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数实融合是当代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标志性特征之一,能够优化经济结构,助推社会生产方式实现根本性跃迁,已成为中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欧阳日辉,2024)。
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质变跃迁,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刘建徽 等,2024)。在新时代背景下,数实融合是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一方面,在数实融合过程中,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促进生产方式智能化变革(赵亮员 等,2023),赋能企业技术创新和传统产业全方位转型升级,能够推动生产力实现质的跃升(焦勇 等,2024)。另一方面,数实融合赋能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推动算力、模型、数据等关键要素实现创新突破,促进重点数字产业创新发展,可以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发展引擎(任保平,2024)。本文在阐述数实融合与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意涵及其内在关联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数实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理论逻辑,进而提出数实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实践路径。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数实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研究
新质生产力是新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新质生产要素的组合(周文 等,2023)。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数实融合发挥着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成为新质生产力涌现的重要前提(杨颖 等,2024)。一是数实融合赋能劳动者数智化创新。数实融合利用数据资源和先进分析工具,为新型劳动者开辟技能提升与知识学习的新途径(夏杰长 等,2024),新型劳动得得以运用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对工作流程、产品开发等进行深入分析与精准预测(刘珺,2024)。二是数实融合促进劳动资料数智化升级。数实融合以数字技术创新突破为核心驱动力(李媛,2024),通过数智化技术与传统劳动资料融合,使劳动资料更加智能化、专业化,有助于提升劳动资料效能(刘守英 等,2024)。三是数实融合驱动劳动对象数智化转变。在数实融合过程中,数据作为代表性生产要素替代传统物质性劳动对象,改变生产活动形态,以新型劳动对象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胡海晨 等,2024)。
(二)关于数实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进路研究
现有研究主要基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阐述数实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进路。在宏观层面,政府政策支持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关键核心技术是数实融合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能与技术底座(夏杰长,2022),应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多样化资金支持,激发数字技术创新主体活力(赵放 等,2024)。在中观层面,产业转型升级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数实融合应以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目标(杨秀云 等,2023),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加快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夏杰长 等,2024)。在微观层面,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科技自主创新是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基石(卢鹏 等,2024),要加强推动数据主导的业务流程再造,放大数据资源价值,借助数实融合改造传统生产模式,以提升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高昕 等,2024)。
三、数实融合与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意涵及其内在关联
(一)数实融合的基本意涵
数实融合作为数字化实体经济的一种动态表达(夏杰长 等,2024),借助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的融合创新,驱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发生深刻变革(丁述磊 等,2024)。数实融合是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双轮驱动的结果,是从微观企业到中观产业、再到宏观社会经济三个层面依次递进的过程(任保平 等,2024)。
首先,数实融合在微观层面集中体现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作为产业的微观主体,依托数字技术推动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生产力,可显著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不断促进企业生产方式创新发展。在生产流程数字化层面,数实融合通过数字技术融合创新,有效提升生产过程智能化程度,推动实体企业重构生产环节,变革生产进程。在管理模式数字化层面,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生产流程数据驱动,供应链智能管理,促进企业管理模式扁平化、网络化发展。
其次,数实融合在中观层面集中体现为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渗透到实体经济的各个产业中,产业数字化转型持续纵深加速发展,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核心动力(黄庆华 等,2024)。一方面,数字技术与数据资源不断渗透,促使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技术深度融合,有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出以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为代表的大量新业态、新模式。另一方面,在数实融合趋势下,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企业的生产模式逐渐向研发设计、定制化服务等服务制造模式转变,有效驱动产业集群向更高质量层次路径演进。
最后,数实融合在宏观经济层面集中体现为社会生产方式数字化。从社会整体再生产来看,数实融合重塑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环节。数实融合通过变革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凸显生产资料与生产工具数字化、智能化特征,同时推动社会生产组织模式逐步转向平台化。一方面,数实融合发展促使实体经济生产工具从传统工业技术转向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刘江浩 等,2024),提升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数实融合通过加速数字平台企业与非平台企业交流合作,促进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实现信息共享与资源互补。
(二)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意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是以新产业为主导的生产力,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在科技创新资源高效整合的基础上,由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所催生的高效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张林 等,2023),其基本意涵可归纳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全面提升(蒲清平 等,2024)。
首先,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劳动者需要具备更多的数字化技能和知识,以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劳动者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生产技术,还需要具备应用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能力。拥有多维度知识体系的新型劳动者,凭借其过人的学习能力,能够迅速适应并运用各类新型生产工具,熟练操作先进高端的技术设备。在创造性发现与解决问题过程中,高素质的劳动者能够对数据、信息等新型劳动资料进行深度处理与整合分析,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开拓新兴生产领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其次,高附加值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侧重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促进经济发展模式从依赖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路径转向绿色低碳的集约型路径。与新质生产力相辅相成的劳动资料是具有高技术水平的劳动资料,通过技术赋能显著降低能耗与排放,实现绿色节能与低碳环保。在数实融合趋势下,劳动资料趋向全方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传统的物质生产工具被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等高新技术所替代,生产资料逐步扩展为智能制造设备、智能生产线等,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高效保障。
最后,高质量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对象范围在传统生产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形成因新技术改造而产生的新型劳动对象。相对传统劳动对象而言,新型劳动对象是经大量技术研究发现和复杂加工处理后产生的富含较高价值的新原料,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和更大的市场潜力,在促进产品研发、生产优化、产业升级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推动生产方式深刻变革。
(三)数实融合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关联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作为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抢占先发优势的关键战略举措,正有力地推动着传统产业在科技创新、要素配置和结构优化等方面进行数字化变革,是加速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
一是数实融合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新质生产力涌现。在数实融合进程中,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深度融入实体经济生产流通环节,通过价值倍增的网络效应对资源进行优化重组,是推动数字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企业可以实现研发、生产、流通、消费、服务等环节互联互通和有机衔接,各类生产要素得以突破传统时空限制,实现平台化、共享化、协作化模式运作。数实融合发展促进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实体经济,有助于加速创新要素流动共享,拓宽实体企业获取创新资源范围,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有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二是数实融合以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数实融合推动数字化通信工具、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突破式发展,以数字化赋能实体产业技术知识的获取、积累、重组与创造,不断促进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出量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分析等新产业,培育出共享经济、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等新业态。新兴产业的兴起与发展推动整体产业向高技术领域转型,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有效带动经济发展质量向上跃迁,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
四、数实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
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质态跃迁,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魏后凯 等,2024)。新质生产力通过促进科技更新迭代与新兴技术广泛运用,催生出新的创新模式,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数实融合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能有效激发经济发展潜能、重塑生产力发展格局。数实融合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载体(张姣玉 等,2024),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革新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社会宏观、产业中观、企业微观三个维度,具体理论逻辑如图1所示。
(一)数实融合推动社会生产方式数字化变革
新质生产力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以科技创新驱动为内涵式发展的生产力新形态,能够整合生产关系和社会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社会生产方式革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基础(李炳炎 等,2024)。在社会宏观层面上,数实融合通过推动社会生产方式数字化变革,提升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水平,催生新型劳动资料更好形成,催生新型劳动对象加速裂变。
第一,数实融合推动生产流程数字化,提升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水平。
数据作为数实融合的关键要素,渗透到实体经济生产流通中,能够促进资源优化重组与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流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推动劳动者持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加速劳动技能快速迭代升级。劳动者需要熟练驾驭各类数字工具与平台,以适应数字化工作环境;需要借助数字技术激发创新思维,突破传统工作模式局限,提高工作效率与创新能力,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质增效。
图1 数实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
第二,数实融合促进生产关系平台化,催生新型劳动资料更好形成。
平台化是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实融合通过智能互联的数字技术,构建数字化生产平台,形成不同生产主体的相互关联体系。数字化生产平台作为“新介质”劳动资料,以数字技术为核心,能够广泛收集和整合各类生产数据,并将数据与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有机结合,挖掘和实现数据价值,释放数据乘数效应。
第三,数实融合驱动要素配置去边界化,催生新型劳动对象加速裂变。
在数实融合进程中,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生产要素流动成本大幅削减,要素供需匹配效率显著提升。生产模式不再局限于以单一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型匹配模式,而是转变为数据要素主导下的多要素协同匹配模式。数据要素作为新质劳动力的构成要素,能够与传统劳动对象结合,加速传统劳动对象自动化、数智化改造,促使实体劳动对象成功革新为具备数智特性的新型劳动对象,促进生产制造升级。
(二)数实融合推进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是推进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方向、新趋势的根本力量。数实融合是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的内在要求,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则是数实融合的“一体两翼”(严金强 等,2023)。在中观层面上,数实融合通过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创新劳动者的工作方式,驱动劳动资料智能化变革,促进劳动对象非物质化转型。
第一,数实融合促进行业共性技术平台搭建,创新劳动者的工作方式。
数实融合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智能算法等数智创新技术手段,推动实体经济商业模式变革,有利于培育和打造一批高水平、高层次的研发机构与创新平台。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能打破物理空间限制,帮助劳动者实现跨地区、跨组织实时沟通协作。平台汇聚行业各类主体,便捷劳动者整合各方资源,促进跨领域深度合作,形成协同创新合力。
第二,数实融合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驱动劳动资料智能化变革。
数实融合以成熟的数字技术和强大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为支撑,能有效助力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渗透运用于传统产业,促进实体经济由“产品制造”向“制造服务化”转变,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实融合促进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劳动资料加速部署,实现设备、系统间高速互联和数据实时传输。
第三,数实融合优化数字产业生态,促进劳动对象非物质化转型。
数字产业化以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强调数字技术创新,是形成数字价值链和新兴数字产业的过程。数实融合以数字技术为驱动力,培育出大数据服务、互联网医疗等一系列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经济新业态,有利于构建协同创新、数智赋能的数字产业生态体系。以产业生态化为特征的新型生产体系,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劳动对象深度融合,突破劳动对象范畴物质实体局限,加速劳动对象向数据、信息以及知识等非物质形态资源领域拓展。
(三)数实融合促进企业数智化转型升级
企业作为数实融合的微观主体,促进技术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也是现代生产变革的直接标志,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推动新质生产力跃升的关键抓手(米加宁 等,2024)。在微观层面上,数实融合通过推动企业数智化转型升级,重塑劳动力市场结构,提升劳动资料利用效率,精细化管理劳动对象。
第一,数实融合赋能企业加速技术创新,重塑劳动力市场结构。
数字技术的应用推动企业开展全要素、全流程和全链条的数字化改造,显著提升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等环节的数智化水平,充分释放创新潜能。企业技术创新推动劳动力市场从低技能向高技能转型,企业对传统岗位的需求减少,对新兴岗位的需求增加,劳动者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以适应新的就业需求。企业根据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人才招聘和培养策略,以满足自身对人才的新需求。这种劳动力市场的动态调整,有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就业市场效率和质量。
第二,数实融合促进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劳动资料利用效率。
数实融合的核心是数据的深度利用与价值挖掘,企业通过对数据资源的深入分析、采集与应用,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实现更加灵活的资源配置。资源配置优化促使企业加大对生产流程自动化与智能化升级的投入。通过引入先进的自动化设备、智能化控制系统,企业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操作和智能化调度,从而提升设备整体利用效率,为新质生产力创造发展空间。
第三,数实融合驱动企业管理模式革新,精细化管理劳动对象。
数实融合驱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赋能实体经济,有利于驱动企业打破传统僵化、缓慢的管理模式,实现更加灵活、柔性化的管理机制。数字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企业对劳动对象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企业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劳动对象制定个性化的管理策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数字化管理模式推动企业实现生产、采购、销售等信息共享和流程协同,确保劳动对象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顺畅流转与高效运作,提高生产效率。
五、数实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进路
数实融合通过推动社会生产方式数字化变革、推进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促进企业数智化转型升级,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提供新机遇。为确保数实融合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需进一步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产业生态体系,发挥数据要素驱动效应,提升数字政府治理效能,通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全方位、多领域深度融合,助推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
数字基础设施为数实融合推进社会生产方式变革提供坚实的平台支撑,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的土壤,加快重构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形态。
一是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科学布局与合理统筹,为数据交互传输提供高速安全通道,促进各类数字技术高效部署与运行。聚焦超级计算中心、人工智能等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数据中心布局,促进科研成果向应用转化,助力创新成果加速市场化、产业化。
二是强化数字创新平台搭建。建立开放、高效、安全的数字创新平台,有效吸引用户、供应商、研究机构等进行协同创新,促进各类生产要素流动融通,推动高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数字创新平台信息共享,促进设备、产品、服务互联互通,以数字创新平台赋能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三是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快布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数字技术与传统基础设施深度融合,赋能交通、水利、通信等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持续开展各行业基础设施投资,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流动整合,推动形成高效协同的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基础设施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传统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二)完善数字产业生态体系,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力
数字产业生态体系通过整合数字技术、基础设施、服务和人才等资源,形成强大的创新驱动力量,推动经济持续发展。构建数字产业生态体系有助于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是协同推进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的重要路径。新质生产力以数字产业发展为核心,完善数字产业体系,有利于形成新的产业活动模式和网络化组织形态。
一是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推动物联网、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创新应用,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倍增效应,培育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数字化金融服务等线上服务新业态。探索先行先试改革,在优势领域着力建设一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先导示范区,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形成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创新发展格局。
二是优化数字产业创新生态。加强企业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关键数字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加速研发成果转化,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与产业形态。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开展产学研合作,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围绕主导产业,优化产业链布局,推进产业链条延伸,促进数字产业内部不同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
三是提升数字治理水平。建立健全数据共享、隐私保护、网络安全等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明确数字治理标准规范,优化数字治理机制,为数字治理提供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研发应用,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强化数字安全监管。
(三)发挥数据要素驱动效应,释放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
数据要素价值化是数实融合的重要动力,有助于推进数字化转型进程。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不仅有利于推动传统生产要素深刻变革和优化重组,还能够促进实体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路径。
一是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培育。着力提升各地数据交易所建设水平,培育一批专业化数据服务商,积极探索数据流通治理与开发新模式。开展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先试,推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数据交易市场,全面挖掘并释放数据资产价值,打造数据要素配置枢纽高地。
二是深化数据多场景模式应用。探索数据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健康医疗等不同行业和业务场景中的应用,拓宽创新应用场景,推动数据驱动业务模式创新。加强对量大质优公共数据的开放利用,积极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充分释放数据供给动力和市场创新活力。
三是加强数据高端人才引育。拓宽大数据人才引进方式和渠道,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出台高层次人才补贴、创新创业资助等配套政策,为引进数字化领域领军人才提供保障。鼓励职业技术院校与数智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推动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探索数字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四)提升数字政府治理效能,释放新质生产力发展活力
数字政府建设是适应数实融合发展趋势和治理环境变迁的必然路径,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府体系能有效促进数字技术与传统治理模式深度融合,加速政府服务管理数字化转型,为实体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数字支撑与服务保障。数字政府引领发展可保障新质生产力定向发展的先进性,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深刻变革的“导航标”。
一是加强公共数据资源供给。加快数据资源制度建设,形成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制度体系。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公共数字技术、公共数字服务供给,提升企业数字知识水平。利用在线教育、数字技能培训等渠道,提升公众的数字意识与技能,以政策激励和资金支持推动校企合作,共同提升数据资源供给能力。
二是优化平台创新发展制度。加大对数字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引导平台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研发与实施,形成政府部门、创新机构与平台企业之间的动态创新网络。鼓励平台企业与重点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工业互联网、互联网医疗等创新平台,培育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经济新业态。
三是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利用数字化手段加强市场监管,从数字技术监管体系、数字信息监管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开展智慧监管,提高市场监管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整合各部门数据资源,加强建设数字监管平台建设,打破“数字信息孤岛”,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数据互联互通,提高监管效率。
参考文献
丁述磊,刘翠花,李建奇.2024.数实融合的理论机制、模式选择与推进方略[J].改革(1):51-68.
高昕,程露,康宇航.2024.数据主导逻辑驱动传统行业打造新质生产力的过程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8):22-31.
胡海晨,赵瑞彤,杨濛,等.2024.数实融合演进中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基于动态QCA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2):37-47.
黄庆华,何思雨.2024.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9):9-12.
焦勇,高月鹏.2024.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供给创新与需求牵引的解释[J].新疆社会科学(4):38-51.
李炳炎,余飞.2024.以新质生产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及实践路径[J].当代经济研究(6):5-15.
李媛.2024.数字经济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的战略重点与推进路径[J].山东社会科学(1):90-97.
刘建徽,何丹.2024.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31-41.
刘江浩,刘寒波.2024.数实融合发展影响省域制造业集聚模式:内在机理与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16):172-177.
刘珺.2024.数实融合、新质生产力与中国新型工业化[J].统计与决策(23):19-24.
刘守英,黄彪.2024.从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4):16-30.
卢鹏,黄媛媛.2024.人工智能驱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生成逻辑、运行机制与实践进路[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144-156.
米加宁,吴佳正,李大宇,等.2024.数字政府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协同发展的理论构建[J].电子政务(9):2-14.
欧阳日辉.2024.数据要素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理论逻辑与分析框架[J].经济纵横(2):67-78.
蒲清平,向往.2024.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内在逻辑和实现途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77-85.
任保平.2024.以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全方位推进新型工业化[J].人文杂志(3):1-7.
任保平,苗新宇.2024.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微观内涵、发展机理和政策取向[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88-98.
沈冰,肖赫文.2023.金融推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J].当代金融研究(12):1-11.
魏后凯,吴广昊.2024.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J].改革(5):1-11.
夏杰长.2022.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J].改革(10):1-11.
夏杰长,李銮淏.2024.数实融合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驱动机制与优化路径[J].探索与争鸣(9):102-114.
夏杰长,张雅俊.2024.重构数实融合的制度环境:逻辑与路径[J].学术论坛(3):77-88.
严金强,武艺扬.2023.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理与实践路径——基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四环节”理论框架[J].上海经济研究(6):53-67.
杨秀云,从振楠.2023.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J].中州学刊(5):42-49.
杨颖,方茜.2024.发展新质生产力: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J].社会科学研究(5):120-128.
张林,蒲清平.2023.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理论创新与价值意蕴[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137-148.
赵放,徐熠.2024.以数实融合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理路与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11):1-9.
赵亮员,吕鹏,薛品,等.2023.以小“建”大:中小企业“数实融合”的新趋势与新特点[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99-112.
周文,许凌云.2023.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10):1-13.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