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旭婉婷
在层峦叠嶂的贵州,高速公路穿山越岭,桥隧相连,构筑起西南交通的“大动脉”。然而,复杂的地形也给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特长隧道群的安全管控、长下坡路段的风险预警、极端天气下的应急响应,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生命安全。
在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上,一家专注于数字化场景解决方案的科技企业正悄然改变着这一切。贵州道坦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两次荣获贵州省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其凭借深耕智慧交通领域的专业化能力正逐步解决山区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中的难题。
“我们的价值,首先就体现在能用数据直接解决实际问题。”公司董事长牛传俊说,“贵州特殊的地形地貌,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业务场景。”他口中的“独一无二”,最具代表性的是荣获国际路联(IRF)奖应急管理类奖项的大娄山隧道群智慧管控一体化平台。
大娄山隧道群是全国唯一的六车道特长隧道群,在70多公里内密集分布着17个隧道和一段长达36公里的连续长下坡路段,贯穿瓦斯地层和团雾频发区,安全管理复杂度堪称罕见。
“没有先例可循,只能自己闯。”牛传俊坦言,正是这片“无人区”,逼着道坦坦科技走出了一条以专业破局的创新之路。
针对隧道群复杂管理需求,公司研发的“大娄山隧道智慧管控一体化平台”,构建了“云—网—边—端”全链路管理体系,打造统一标准的“物联管控平台”,构建智慧隧道的标准化业务流程和数据中台,开发7大业务应用体系,有效提升大娄山隧道机电系统运营管理工作效率。
这份“精细”,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之中。道坦坦科技智能交通事业部智能隧道产品项目经理陶国信介绍,整个隧道群接入超过1.1万个物联网设备,这些设备来自不同厂商、协议各异,存在“数据孤岛”难题。如今,全部统一接入道坦坦科技自研物联网平台,真正实现“一网通管”。
传统隧道照明是时序开关,而道坦坦科技的智能调光系统,通过隧道洞口部署亮度传感器和车流量检测卡口,根据洞外实时光照强度和未来10分钟的车流量预测,动态调节入口段加强照明的亮度百分比。“既缓解隧道口‘黑白洞效应’,保障行车安全,又实现能耗最小化。”陶国信说。
针对长下坡路段货车刹车片过热引发自燃的风险,平台创新引入红外热成像技术,实时监测车辆关键部位温度,一旦超温,即刻通过情报板预警,引导车辆提前处置,将风险杜绝在隧道之外。
平台通过轨迹追踪以及与交管部门协同,形成了一套“情报板警示+现场驻点拦截+属地交管局溯源处罚”的综合治理模式,将日均百余辆的危化品车辆违规通行量降到个位数甚至清零。
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将几百上千个分散设备的应急操作集成为“一键式”应急预案。现在处理突发事故,管理人员一键即可完成风机启动、防火门降落、情报板信息发布、广播疏散等全套流程,将响应时间从原来至少半小时的操作降低至2分钟,为救援赢得黄金时间。
大娄山项目的成功,不仅解决了单一难题,更提供了可复制的数字化范本。基于在智慧交通领域积累的深厚技术底蕴,道坦坦科技逐步拓展至智慧党建、智慧消防、企业数字化转型等领域。推出“高速先锋·智慧党建”系统,“烟感终端+应急平台+托管服务”体系,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系统、移动协同办公基座等产品,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
这种“一核多元”的布局,源于对“场景需求”的敏锐洞察。“技术只有融入业务,才有生命力。”牛传俊表示,道坦坦科技从不追求“大而全”,而是聚焦“小而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