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是第16个全国“敬老月”。10月20日,省民政厅、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省教育厅、省司法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省医疗保障局、新华日报社召开发布会,省民政厅副厅长邱泽森发布了《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5年)》。记者从会上获悉,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24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情况通报》,我省养老服务质量指数80.10分,高于全国平均值(75.65分)4.45分,居全国第二位。
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人口大省,人口老龄化规模大、程度深。“当前,全省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一些亟待关注的新特征。”邱泽森介绍,2024年我省人口老龄化进展呈现出常住人口首次零增长、老年人口增量略有回调、出生人口数小幅回升、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0岁、老年人口年龄结构依然相对年轻等特点。截至202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8526万人,与2023年末持平,首次零增长;出生人口42.6万人,比2023年增加1.7万人,自2016年以来首次回升。全省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217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5.5%,高于全国3.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1594万人,占比18.7%,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其中,全省60~64岁老年人口581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65万人,占老年人口增量的75.6%。8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325.42万人,占户籍老年人口的15.29%。高龄长寿老年人越来越多,全省百岁老人达8811人,较上年增加128人。老年人文化程度为高中(含技校/中专)及以上的比例为15.87%,较10年前提高了4.5个百分点,蕴藏着丰富的“第二次人口红利”,日益被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者。
据悉,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对老龄工作高度重视,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统筹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在社会保障方面,我省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208元调整到228元,实现“14连增”;全省企业年金计划企业数7462家,参加职工85.22万人,资金规模994.74亿元;深化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省13个设区市长护险制度全覆盖,参保人数已超6344万人,全国最多,覆盖78%的基本医保参保人;实施“安康关爱行动”老年意外伤害保险,全年赔付3.88万老年人、赔付金额3.69亿元。全省25.4万低保家庭老年人应保尽保,18.3万城乡特困人员应养尽养,12.87万经济困难老年人全年获发护理、服务补贴1.08亿元。
养老服务体系扩面提质。全省累计建成各类老年助餐点8000余家,为135.6万老年人开展助餐服务;累计建成城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530余家,实现了城市街道全覆盖;建有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点1.8万个,站点覆盖率85.7%;在全国首创养老护理职称制度,已有626人获评。积极推动养老机构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全省共有在业养老机构2240家,其中五级养老机构41家,长三角地区最多。同时,我省还争取到3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为14万户老年人家庭完成居家改造或增配辅具,是前三年的总和,居家养老变得更安全、更舒适。
老年友好型社会加快构建,全省新建居住(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100%。全年完成693个老旧小区适老化、无障碍改造,老年宜居环境持续优化。着力推进适老化无障碍交通出行服务,全省累计打造敬老爱老公交线路290多条。全省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2804家。
“银发经济”成为发展新动能。我省出台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结合我省银发经济发展基础和现实需求,重点推动老年产品制造业、养老服务业、抗衰老产业三大领域10个方向加快发展,聚力培育10个以上银发经济特色园区。目前,全省19家单位申报建设银发经济特色园区。适老化消费新场景不断涌现,全省共59个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进入国家推广目录,居全国前列。(洪姝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