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电减碳、新型储能、海上制氢,多路径探索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申能助力上海抢占未来能源先机
前不久,上海首座电网侧混合型储能电站——申能奉贤星火综合新型储能示范基地(一期)正式投入运行。作为上海新型储能应用的“试验田”,星火储能示范基地集成了多种主流储能技术路线,旨在助力上海抢占未来能源先机。
星火储能示范基地脱胎于被淘汰关停的燃煤热电厂,是申能集团从传统电力供应商向新型电力系统排头兵转型的缩影。作为提供上海三分之一电力的市属综合性能源企业集团,申能集团的积极作为反映出上海探路绿色能源的决心。
“申能集团积极推动传统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建设超大城市新型能源体系,努力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申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迪南表示。
探索控碳“加减法”
“绿色能源转型既要做减法,也要做加法。”申能集团旗下申能股份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陈涛说,构建韧性能源体系,必须推动传统能源与新型能源协调互补,坚持“先立后破”,才能更好保障城市能源安全。
在“减法”方面,传统火电减碳成效显著。申能旗下外二发电、外三发电、安徽平山电厂二期工程的供电煤耗长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是全球清洁高效发电的典范。
当传统电力减碳接近极限时,“加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今年1月,申能外三发电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经过连续运行72小时,顺利通过性能试验考核,标志着全国首个火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制甲醇全流程试验项目顺利完成。
外三发电的项目运行期间,二氧化碳捕集率超过95%,最高达99%,甲醇选择性也超过99%,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火力发电捕集二氧化碳制高值化学品的技术路线,为电力与化工行业协同减碳探索了新路径。
契合产业“试验田”
作为超大型城市,上海的区域电网负荷密度高、电力峰谷差大。为了保障城市能源供给安全,发展新型储能尤为重要。
新型储能装置如同城市的“充电宝”,在用电低谷时储存电能,在用电高峰时释放电能,通过“削峰填谷”,对电网峰谷差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今年年初上海提出,到2026年要建立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产业链,带动产业规模近千亿元,到2030年,力争应用规模超过200万千瓦,实现尖峰负荷全削减,带动产业规模再翻一番。在此背景下,星火储能示范基地成为了一个契合上海产业特点的“试验场”。
当前,新型储能技术种类繁多,涵盖电化学、机械、电磁、储热、氢能等近十种技术路线,整体仍处于“赛马”阶段,行业内尚未形成主流共识。
“既然缺少共识,我们只能大胆去试一试。”申能股份公司旗下申能储能公司董事长陈冬亮介绍,“在一个储能站内,一次性就能看到四种主流的新型储能电池技术,这在上海乃至全国都不多见。”
作为上海首座电网侧多种技术路线混合型储能电站,星火储能示范基地配置了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半固态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其中先进技术规模占比达81.25%。各类储能系统均采用模块化设计,并配备独立的变流与升压系统,如同“搭积木”,具备良好的灵活性与扩展性。
在加快新型储能试点示范之外,申能正拓展能源融合应用场景。目前,申能已建成浦东机场一三跑道、光明百万羽蛋鸡场等一批工商业示范项目,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上海方案”。
稳健发展“增长极”
加快构建符合城市未来发展需要的电力供应体系和绿色转型体系,需要企业正确处理好煤电和新能源、发电和储能、保障市内和布局市外的关系。近年来,申能持续加大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力投资力度,项目已遍布全国24个省份。
在新疆广袤的戈壁滩上,风光大基地拔地而起。2023年,申能在沪疆合作框架下启动塔城和布克赛尔光伏、托里风电两大项目,总装机达335万千瓦。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发出超60亿千瓦时清洁电力,相当于点亮150多万户家庭的灯火。
将视线从西北移至南海,在申能海南CZ2海上风电项目现场,海风拂过,风机叶片随即转动,源源不断的风能被转化为清洁电能,为区域发展注入绿色动力。今年3月,申能海南CZ2海上风电项目一期的67台9兆瓦风电机组,已经全容量并网投产。记者了解到,二期项目建设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同时,申能还在向更深更远的海域进发,探索上海深远海风电和海上光伏的可行性。
申能并未止步于此。当前,申能正牵头12家优势单位,依托申能海南CZ2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开展国家级“海上风电制氢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及工程示范”课题,攻关离岸制氢、储运及氢基能源合成等关键技术,推动海上风能向氢能综合利用应用开发。
“我们计划2025年底完成技术和工程准备,从2026年起在指定海域开展测试,探索海上漂浮式平台大规模制氢经验。”申能集团投资管理部副总经理朱佳琪表示。与此同时,申能正积极推进绿氢—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尝试打通从绿色电力到绿色燃料的完整产业链,进而助力实现能源品种间的多元融通与转化互济,增强能源产业链安全和韧性。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查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