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家竹楼糯米飘香,游客和村民围坐在一起舂糍粑;基诺族织锦流转间,外来客人与本地村民共话山寨过往……近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向四海宾朋发出邀约——“做傣家人、吃傣家饭、住傣家楼”。这份邀请是当地以乡村旅居为纽带,推动主客共享发展成果的实践。
自2022年启动边疆党建长廊先行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以来,西双版纳州全范围推进“让乡村变美、让主客相融”变革。2000余名干部带着专业与资源返乡,以“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激活乡村活力;党员群众齐上手,从“四小五化建设”小庭院、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文化里“抠”细节,让634个村寨蜕变成“花园里见繁花,菜园里藏生机”的宜居地。村容亮起来,为“主客共居”搭建起新舞台。
在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上,西双版纳州着力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一批特色村寨被打造成为A级旅游景区,闲置农房改造为特色民宿,庭院空间被合理利用发展农家乐、咖啡厅等业态,形成了与当地生活肌理深度融合的旅游发展新模式。
景洪市勐罕镇“三曼”村寨是一个“融合样本”。2023年,曼空岱、曼峦站、曼空迈三个村寨联合开发,将傣纸、傣陶、贝叶经等传统文化融入沉浸式体验项目,并引入现代商业要素。如今这里已成乡村旅居首选地,旅居业态总营业额突破110万元,村民户最高增收达31万元,“客人来消费,我们得实惠,相处像家人”成了当地常听见的话。基诺山乡巴飘村则通过“同吃同住”模式打破主客界限,让游客深度体验基诺族传统文化。2025年上半年,巴飘村游客量达5万余人。
勐腊县城子村依托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区位优势,村民们跟着党员干部拆围墙、清垃圾,用“五户互帮”“最美庭院评选”把村寨扮成“花园村”,形成“白天逛植物园,晚上听傣家故事”的特色旅游体验。勐海县南糯山村以茶产业为纽带,推动茶文旅融合发展。“茶+观光”“茶+研学”“茶+旅居”等模式的创新,催生了一批特色民宿,使茶山真正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金山”。
当前,西双版纳正以“村寨为底色、文化为纽带、共融为核心”,持续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从“观光者”转变为“参与者”,当地村民也从“守护者”成长为“同行者”,共同谱写着主客共享、和谐发展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王丹 通讯员:白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