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重庆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025年11月04日 10阅读 来源:重庆日报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彭 瑜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十五五”时期及未来较长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战略指引。

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意义在于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稳定、可持续和高质量的动力。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庆该怎么干?

聚焦三大着力点

努力在服务国家区域发展大局中展现新作为

“锚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彰显大足担当作为。”大足区委书记徐晓勇介绍,大足区将聚焦三大着力点,努力在服务国家区域发展大局中展现新作为——

一是深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打造区域协同发展重要支点。深化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依托大足石刻“金字名片”,以“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持续完善文旅产品体系,做靓文旅消费新场景,推进大足与安岳联合建设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积极承接成渝地区产业外溢,依托“中国西部五金之都”“中国军用重汽摇篮”“中国锶都”等产业优势,深度嵌入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共建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深化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提升五金、文创等特色产品跨境流通效率,建设区域性进出口集散中心,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

二是推动产业链联动协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促转型,推动新能源汽摩及零部件、再生资源及新材料、现代五金、光电元器件、智能电梯及特种设备、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聚焦强育新,培育壮大无人机及通用航空、机器人及传感器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建设专业化孵化平台,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和规模化应用;聚焦深融合,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向“产品+服务”转型,延伸产业价值链条。

三是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夯实协同发展根基。积极对接成渝中线高铁等重大项目建设,优化内部路网结构,提升交通枢纽功能;强化能源水利保障,推进跨区域能源通道建设,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增强发展支撑能力;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智慧物流平台,提升要素流通效率。

四方面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为重庆构建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贡献荣昌力量

荣昌地处成渝主轴黄金联结点,与四川泸州、内江、自贡等7个地市县接壤,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桥头堡”。

荣昌区委书记万容表示,牢牢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为突破口,为重庆构建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贡献更多荣昌力量。

一是抢抓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加快推进都市圈铁路环线、南大泸铁路前期工作、成渝铁路江津至荣昌段扩能改造、加快建设荣昌通用机场等项目建设,着力构建“内畅外联、快联快通”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形成“6铁6高1空”对外大通道,奋力建设成渝地区重要综合交通枢纽。

二是积极融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深化川渝协同联动、错位发展,建好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内荣农高区两大合作平台,加快壮大荣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及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食品农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持续培育陶瓷、服饰等特色产业,以及低空经济、新材料及新能源等战略新产业,全面提升荣昌国家高新区规模能级,建设成渝中部工业大区。

三是以国家畜牧科技城建设为统揽,积极融入西部科学城和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建设,依托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字号平台,健全“政产学研用金”协同机制,深化川渝地区高校、科研机构的沟通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推动川渝各类创新资源在荣昌集聚,推动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为区域发展持续注入创新“源头活水”。

四是始终坚持民生优先理念,推动教育、医疗、政务服务等公共资源跨区域共享。滚动实施好10大区级重点民生实事,推动川南渝西教育共同体扩面提质,深化紧密型医联体等公共服务协作机制。深入开展城市综合治理,系统推进城市品质提升、交通缓堵促畅、行政执法改革等八项重点任务。大力建设“十五分钟高品质生活圈”,深入落实4批“川渝通办”事项。加强濑溪河、大清流河等跨界河流污染联防联治,建立健全大气污染预警会商和应急联动机制。

激发城市经济新活力

推动“四个转变”,打造“五大基地”

“突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改革发展。”武隆区委书记范立新表示,将紧扣区域特色,激发城市经济“新活力”,坚决扛牢重庆市唯一旅游国际化试点区县责任,推动实现“四个转变”,加快打造“五大基地”,奋力走出大山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四个转变”包括:一是从点状开发向全域协同转变,建立旅游Pass联盟,联动大仙女山片区、“主城+渝东南”文旅协同发展,打造乌江画廊旅游示范线,构建全域全时全季全业态“旅游精品超市”;二是从重旅轻文向以文塑旅转变,丰富自然研学、康养度假、目的地酒店、演艺赛事、影视文创、农文商旅六大文旅融合业态,推进“体育+旅游”“气象+旅游”“低空+旅游”“军事体验+旅游”“非遗+旅游”“科技+旅游”走在全国前列;三是从低效扩张向量质同升转变,市场化推动优质资源开发,精品化打造二龙洞、挂壁水渠等“十大硬核景区”,标准化推进旅游全要素服务品质提升,智慧化建设文旅公共服务及调度平台;四是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出体验式、沉浸式、交互式创意旅游,培育森林负氧离子疗、中医蜂疗、艾灸疗、温泉疗、醋疗“五疗”品牌,驱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大基地”包括:清洁能源基地,稳步扩大页岩气开采和风电规模,提速推进白马航电枢纽、银盘抽水蓄能等重点项目;食农产品加工基地,完善果蔬加工产业发展体系,推进乐源西南果蔬加工产业园、卡洛特果蔬加工智能化设备制造加工、百万只疫苗蛋鸡无菌养殖等项目建设;军民融合基地,深化与军工集团合作,引进一批无人机无人车、航空航天元件制造项目,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建设;绿色材料基地,支持传统材料产业绿色化改造,有序开发武隆石,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材料、新能源材料等绿色材料产业;低空及汽摩零部件制造基地,依托仙女山机场,引育市场化龙头企业,培育低空装备制造、低空物流等业态。

锚定渝东新城定位

迭代实施“五大工程”,建设现代化郊区新城

“十四五”时期,垫江县纳入主城都市区、划入渝东新城,GDP突破560亿元、总量实现百亿级提升,入选全国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百强县。

“生态美、经济强、百姓富,垫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更有基础、更有支撑。”垫江县委书记毛平称,锚定渝东新城定位,迭代实施“五大工程”,全力推动同城化发展、高水平建设现代化郊区新城。

一是持续实施高新区建设工程。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牵引,做大做强先进材料、汽摩装备、食品药品及农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打造30平方公里开放大平台,着力建设千亿工业承载地。

二是持续实施东部新区建设工程。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赛事经济等新业态,打造全县经济中心、商业中心、文化中心,着力建设15平方公里的现代化新区,建成垫江之眼、渝东明珠。

三是持续实施明月山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工程。以创建明月天香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抓手,推动山上特色旅游、山下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着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民周末“微度假”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两大目的地。

四是持续实施交通物流枢纽建设工程。加快推动长垫梁、广垫忠黔货运铁路前期工作,全面推进垫丰武高速公路、高新产业大道等对外开放通道建设以及渝东数智物流园等专业市场建设,着力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

五是启动实施龙溪河流域现代农业产业带建设工程。立足龙溪河流域现代农业基础,大力推动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产业特色化发展,高标准打造百万亩级千年良田示范基地,着力建设现代化“巴渝粮仓”。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