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修复
●完成530个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生态修复面积达650余万亩,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在全国率先构建省市县三级生态修复规划体系,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4.87万平方公里,为重要生态空间筑起坚固防线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PM2.5浓度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成绩
●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两年达100%,长江、黄河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及以上
●建成“无废城市细胞”3400余个,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70%、位居西部第一
绿色低碳发展
●累计淘汰退出700余户企业的落后产能
●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5.4%,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工业节能目标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11.5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一半左右
重污染天数比10年前减少8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从2019年 的 不 足 20% 提 升 到78%……11月13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介绍四川“十四五”时期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屏障主要成就。
“十四五”时期,四川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让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家底更加丰厚,美丽四川建设成果丰硕。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显著 污染防治攻坚实现历史性突破
“五年来,四川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创近20年来最好水平。”发布会上,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钟承林说,“十四五”时期,四川的污染防治攻坚实现历史性突破。
其中,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亮眼成绩:PM2.5浓度在2024年首次降到30微克/立方米以下,今年1至10月进一步降至25.3微克/立方米、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成绩。此外,成都市区内可观雪山天数不断刷新纪录,今年已超过70天,“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已成为成都的亮丽名片。
好成绩源自四川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打法”。以“预警预测”为例,四川变被动应对为主动管控,已实现提前14天对空气质量滚动预测预报,准确率达90%以上。根据预测预报情况,有关部门提前会商研判,提出针对性管控措施,为应对工作打好“提前量”。
碧水保卫战同样成效显著。四川坚持“以能酿出美酒的标准”治理江河,实现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两年达100%,长江、黄河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及以上。
“织密责任链,让每一条河都‘有人管、管得好’。”省水利厅副厅长岳雷介绍,五年来,各级河湖长巡河护河成常态,累计开展巡河查河879万余次,协调解决涉水问题60万余个;创新打造基层河湖管护“解放模式”,在全省2.7万个村全面推广,真正让河湖管护的“最后一公里”变成“最美零距离”。
净土保卫战方面,四川聚焦“三块地”,即农用地控源头、建设用地守底线、工矿用地防新增。此外,全省建成“无废城市细胞”3400余个,危废利用处置能力提升至705万吨/年,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70%、位居西部第一。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 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进一步提升
“这是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发布会上,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俸强拿出在川内拍到的青头潜鸭照片,瞬间成为记者关注焦点。“从成都兴隆湖到凉山邛海,其栖息范围不断扩展。足迹延伸之处,都是四川水环境质量优良的证明。”
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全省完成530个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生态修复面积达650余万亩,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大熊猫受威胁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长江鲟实现野外天然水域自然繁殖……五年来,四川积极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进一步提升。
省自然资源厅总规划师汪小琦介绍,四川在全国率先构建省市县三级生态修复规划体系,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4.8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0.59%,为重要生态空间筑起坚固防线。
生态修复离不开数字赋能。“十四五”时期,四川推动重大项目“上图入库”,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开展常态化监测,创新构建重大工程“实景三维”监管模式,实现全要素、全地域、全过程动态管控。
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产业结构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十四五”时期,四川产业结构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明騄介绍,四川正通过提升产业“含绿量”、降低“含碳量”,不断提升经济“含金量”:一方面做优新兴产业“加法”,清洁能源、晶硅光伏、动力电池等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做好传统产业“减法”,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依法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加速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改造。
一组数据印证转型成效。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曾吉明介绍,“十四五”时期,四川累计淘汰退出700余户企业的落后产能,全省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5.4%,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工业节能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11.5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一半左右。
同时,生态环境部门以“刚柔并济”的监管执法优化营商环境,在严格环评审批的同时,创新推出“五张清单”审慎包容执法,扩大“白名单”企业范围,让现场检查次数下降60%,既守住环保底线,又为企业发展减负。(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蒙 邵明亮 文露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